铁皮石斛产业调查与林下仿原生态种植推广可行性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铁皮石斛,林下仿原生态种植,林下经济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铁皮石斛(Dendrobium catenatum)为多年生兰科植物,自然条件下繁殖率极低,野生资源濒临灭绝。《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中国植物红皮书》等均将铁皮石斛列为保护物种。铁皮石斛富含多糖、生物碱、氨基酸、微量元素及酚类、菲类、芪类、笏酮类、倍半萜类、甾体类及香豆素等成分,具有抑制肿瘤、提高免疫功能、抗氧化以及降低血糖等作用。在中国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药用价值广为人知,市场供需存在较大缺口。本文选择铁皮石斛为调查对象,通过铁皮石斛种植基地、网络电商、农户等渠道了解铁皮石斛产业的现存问题和调查铁皮石斛的产业现状,分析其产业发展前景,并针对产业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通过研究解决办法来分析林下仿原生态铁皮石斛种植技术推广的可行性。调查结果为:当前铁皮石斛人工种植模式主要包括:设施仿生栽培模式、林下仿原生态栽培模式、盆栽模式等。目前设施仿生栽培模式是主要的种植模式,在市场上占90%的份额,但存在投入资金大、占用土地资源、产品质量低、价格低等问题。与设施栽培模式相比,林下仿原生态铁皮石斛种植技术兼顾铁皮石斛野生资源保护和经济效益,同时具有前期投入小、不占用耕地、产品质量高、价格高等特点,是具有推广意义的一种种植模式。并且本文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进一步分析铁皮石斛林下仿原生态种植技术推广的可行性。目前铁皮石斛林下仿原生态种植技术已成熟,并且具有日常管理较为简单、病虫害较少等技术优势,而且推广区域广,粗略估计潜在的生产区域面积可达到11357.92万公顷,并可额外为林业增加附加收入约101.46亿元,不但符合耕地保护、退耕还林以及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国家政策,还在铁皮石斛野生资源保护、恢复,以及提升人工林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铁皮石斛林下仿原生态种植技术以林地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自然条件进行合理种植,构建了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与发挥林地综合效益的发展模式,对于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良性循环,提高林业利用率和综合效益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常适合在秦岭-淮河以南的野生资源分布区进行推广。
肇庆市林下经济发展的生产形态、组织形态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肇庆市,林下经济,生产形态,组织形态,SSM分析,DEA模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在现代林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发展以非木质资源为主体的大林业产业体系就成为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引领、规范和扶持林业产业发展,提高林业产业素质,扩大林业产业规模势在必行。为顺应这一要求和趋势,发展林下经济成为重要突破口和发展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国家发展现代林业的战略目标的直接支撑。广东省作为我国拥有丰富林地资源与巨大林下经济发展潜能的省份之一,其林下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现代林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肇庆市作为广东省主要林区,该地区虽拥有发展林下经济的优良自然资源、较好的群众基础和较完善的扶持政策,但林下经济规划不够合理、引导不够充分、产业规模偏小、组织形态不够有效、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亟待解决。同时我国关于林下经济发展组织形态的研究不够充分,因此本文以肇庆市为研究对象,对其林下经济发展生产形态与组织形态的研究对全国各林区林下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肇庆市的林下经济发展的生产形态与组织形态进行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基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意义及相关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对林下经济生产形态与组织形态相关概念以及本文分析涉及经济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与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第三部分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肇庆市林下经济发展生产形态的优劣势;第四部分则通过DEA模型的建立,对肇庆市林下经济发展组织形态进行分析,通过经济效率值的计算,讨论各生产形态下不同组织形态对当地林下经济产生的影响;第五部分为总结与建议,对本文研究相关结论进行总结,并对当地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由于长久以来缺乏合理规划引导,肇庆市目前的林下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经济效益不佳的组织形态,如:“个体经营”、“合作社+个体”等。第二,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肇庆市目前尚未形成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林下经济发展的组织形态,并且不同生产形态下的有效组织形态所占比例偏小。目前肇庆市常见的林下经济发展的组织形态为“公司+林户”,而具有良好经济效益的复合组织形态“个体+公司+合作社”、“个体+公司+协会”并未形成规模。第三,通过对肇庆市林下经济发展生产形态进行SSM分析可知,当前肇庆市林下经济的优势生产形态主要为林下种植、林下采集加工与林下森林景观利用,薄弱的生产形态为林下养殖。运用DEA模型对与林下经济生产形态相适应的组织形态分析得知,“公司”形态有利于林下种植这一生产形态的发展;“个体+公司”更有利于带动林下采集加工业的发展,更加适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与林下森林景观利用生产形态相适应的组织形态为“个体+公司+合作社”。第四,通过对肇庆市不同林下经济生产形态进行SSM分析发现,林下森林景观利用竞争力最弱,林下采集加工和林下种植均有较好的竞争力,林下养殖竞争力最为明显;但肇庆地区林下养殖的发展基础薄弱、发展进程滞后,却成为当地发展最不好的生产形态,因此,提高林下养殖基础建设是促进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广东省林下经济类型及空间布局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林下经济,广东省,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分析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林下经济是指以森林生态环境和林地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林荫空间和林地资源,从事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和森林旅游等立体农林复合经营,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农林生态发展模式。在林下经济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四种基本生产经营类型。本文以广东省20个地级市(深圳市除外)林下经济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以2016年林下经济摸底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法)和SWOT分析法,通过分析全省林下经济发展基本类型、产值等数据,以期全面了解全省范围内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和分析广东省林下经济产业结构及发展成效,讨论林下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前景及综合区域竞争力,总结当前林下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探讨优化林下经济空间布局和进一步推动广东省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从林下经济四种基本类型来看,森林景观利用占用的林地面积比重最大,林下种植的农户参与度最高,林下养殖给农户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最为明显,森林景观利用的单位面积产值最高。从林下经济空间布局上看,粤东北部山区发展林下种植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粤东山区和沿海地区林下养殖业发展较好,珠三角地区在森林景观利用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粤东北部的梅州市、河源市、韶关市以及珠三角的广州市在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粤东西北地区侧重于发展传统种养业,珠三角地区侧重于森林景观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作为新兴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广东省的林下经济近三年来发展迅速,已经在全省形成初步的产业格局。目前广东省林下经济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体,对林农增收致富作用尚待提高。全省林下经济产业基础普遍较薄弱,除森林景观利用增长明显以外,其他三个类型林下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分析结果表明,竞争力优势对经济的增长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优势的推动效益不显著,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增长的阻碍作用较大。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本文将广东省20个地级市划分为四个片区,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森林景观利用,结合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探索森林景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种实现方式;粤东西北山区侧重发展林下种养殖和特色林下产品采集加工,适度发展森林景观利用,探索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森林旅游项目;粤东沿海地区特色项目开发成效明显,林下种养殖及采集加工虽然规模不大但竞争力优势显著,应侧重高端、小众产品开发,深挖特色品种产业价值,着力打造特色林下经济品牌;粤西沿海地区应提前做好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布局,结合地方自然环境条件和市场区位条件,合理选择发展模式和发展项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游则游,重点发展春砂仁、益智等乡土种植品种,适度发展林花、南药及珍稀树种苗木培育,及以沿海红树林景观为特色的森林旅游产业。
泉州市林下经济产业结构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林下经济,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策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环境和森林生态空间,选择适合林下和森林生态环境种植、养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的复合农林业系统,或者开展其他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林业生产的一种新型林业经济模式。它是一种集约经营的、生态型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专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等生产特征,又具有产业结构复杂、立体循环、较强的经济外部性等经济特征。林下经济按产业形态划分有林下种植产业、林下养殖产业、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和森林景观利用(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等4种模式。对泉州市林下经济各相关产业进行了效益分析,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发展林下种植最好,可以有效节约林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其次是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从解决就业,为林农带来增收的社会效益来看,发展林下种植最好,其次是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在空间布局上,结合泉州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把泉州市林下经济发展区划为泉州西北部山区、泉州中西部山地丘陵区、泉州东部丘陵台地区和泉州东南部城市区4个区域。其中,泉州西北部山区山多、林多、生物多,是泉州市森林覆盖率最高、林木蓄积量最大的区域,其林下经济产值在全市的占比最大,是泉州市林下经济的高优产区;泉州中西部山地丘陵区是泉州市林地最多的区域,其林下经济产值在全市占比较大,是泉州市林下经济的主要产区,且挖掘的潜力很大;泉州东部丘陵台地区具有一定的森林资源,其林下经济产值具有一定的量,主要以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为主;泉州东南部城市区是泉州市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森林资源相对较少,林下经济产值主要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在产业结构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泉州市的林下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在产业发展前景方面,各县(市、区)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前景都较好;⑵在产业结构基础方面,林下种植产业和林下养殖产业在各县(市、区)均较好,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在各县(市、区)普遍偏弱;⑶在区域竞争力方面,泉州西北部山区在发展林下种植产业上偏弱,但在发展林下养殖产业上又较有优势;泉州东部丘陵台地区域在林下种植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上较有竞争力;其他各县(市、区)在相关产业的区位竞争力上有优有劣;⑷在综合发展优势上,泉州市中西北部山区的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和南安市在各相关产业上较有优势,特别地,德化县的综合发展优势最好,但其在区域竞争力上又是最弱的。从全市的角度看,应把南安市、德化县、安溪县作为林下种植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大力提倡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把德化县、南安市作为发展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的重点区域;把发展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的重点放在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上,而丰泽区、南安市、洛江区也可以提倡发展。从各县域的角度看,德化县适合发展林下经济各相关产业;永春县适合发展林下养殖业、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安溪县适合发展林下养殖业、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和林下种植业;南安市适合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鲤城区不适合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丰泽区适合发展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洛江区适合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泉港区适合发展林下种植业;惠安县适合发展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晋江市和石狮市不适合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指出了泉州市林下经济发展还存在产业规模小、科技支撑不足、资金投入不够、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⑴立足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⑵强化示范带动,着力打造区域林下经济品牌;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升级;⑷强化政策扶持,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⑸完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激活林下经济生产要素等对策建议。本研究可为泉州市及其辖下各县(市、区)制订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有关林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泉州市林下经济产业结构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林下经济,产业,偏离-份额分析法,对策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林下经济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充分利用林下特有环境和森林生态空间,选择适合林下和森林生态环境种植、养殖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构建和谐稳定、可持续的复合农林业系统,或者开展其他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林业生产的一种新型林业经济模式。它是一种集约经营的、生态型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以林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专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等生产特征,又具有产业结构复杂、立体循环、较强的经济外部性等经济特征。林下经济按产业形态划分有林下种植产业、林下养殖产业、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和森林景观利用(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等4种模式。对泉州市林下经济各相关产业进行了效益分析,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发展林下种植最好,可以有效节约林地资源,提高林地利用率,其次是林下养殖、森林景观利用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从解决就业,为林农带来增收的社会效益来看,发展林下种植最好,其次是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在空间布局上,结合泉州市的自然地理条件,把泉州市林下经济发展区划为泉州西北部山区、泉州中西部山地丘陵区、泉州东部丘陵台地区和泉州东南部城市区4个区域。其中,泉州西北部山区山多、林多、生物多,是泉州市森林覆盖率最高、林木蓄积量最大的区域,其林下经济产值在全市的占比最大,是泉州市林下经济的高优产区;泉州中西部山地丘陵区是泉州市林地最多的区域,其林下经济产值在全市占比较大,是泉州市林下经济的主要产区,且挖掘的潜力很大;泉州东部丘陵台地区具有一定的森林资源,其林下经济产值具有一定的量,主要以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为主;泉州东南部城市区是泉州市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森林资源相对较少,林下经济产值主要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在产业结构上,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对泉州市的林下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在产业发展前景方面,各县(市、区)林下种植业、林下养殖业、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的发展前景都较好;⑵在产业结构基础方面,林下种植产业和林下养殖产业在各县(市、区)均较好,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在各县(市、区)普遍偏弱;⑶在区域竞争力方面,泉州西北部山区在发展林下种植产业上偏弱,但在发展林下养殖产业上又较有优势;泉州东部丘陵台地区域在林下种植和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上较有竞争力;其他各县(市、区)在相关产业的区位竞争力上有优有劣;⑷在综合发展优势上,泉州市中西北部山区的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和南安市在各相关产业上较有优势,特别地,德化县的综合发展优势最好,但其在区域竞争力上又是最弱的。从全市的角度看,应把南安市、德化县、安溪县作为林下种植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大力提倡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南安市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把德化县、南安市作为发展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的重点区域;把发展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的重点放在德化县、永春县、安溪县上,而丰泽区、南安市、洛江区也可以提倡发展。从各县域的角度看,德化县适合发展林下经济各相关产业;永春县适合发展林下养殖业、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安溪县适合发展林下养殖业、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和林下种植业;南安市适合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鲤城区不适合发展林下经济产业;丰泽区适合发展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洛江区适合发展林下种植业、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泉港区适合发展林下种植业;惠安县适合发展林下产品采集加工业;晋江市和石狮市不适合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指出了泉州市林下经济发展还存在产业规模小、科技支撑不足、资金投入不够、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⑴立足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⑵强化示范带动,着力打造区域林下经济品牌;⑶强化科技支撑,推动林下经济产业升级;⑷强化政策扶持,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⑸完善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激活林下经济生产要素等对策建议。本研究可为泉州市及其辖下各县(市、区)制订林下经济发展规划、出台有关林下经济发展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设向导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54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