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研究背景和意义示例,教你写计算机光周期论文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光周期的5篇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如果你的论文涉及到光周期等主题,本文能够帮助到你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研究性 这是一篇关于大猿叶虫,生活史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光周期的5篇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如果你的论文涉及到光周期等主题,本文能够帮助到你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研究性

这是一篇关于大猿叶虫,生活史,滞育诱导,温度,食料,光周期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食叶害虫。近年来中国各地大猿叶虫虫害发生较多,且趋重。而有关大猿叶虫在黑龙江省的发生规律和生活史还缺乏详细研究。为更准确地了解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虫生活史及习性,制订出正确的防治策略,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的发生规律和生活史,以及滞育特性。结果分述如下: 1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 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第1代发生在5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所有成虫在7月下旬以后均滞育越冬。越冬成虫在土中的蛰伏深度为227 cm,其中以513 cm处较多。若土壤表面有杂草层覆盖,越冬成虫可在紧靠地表层的杂草丛中越冬。在25℃条件下,雌虫产卵期为655 d,平均为30.95 d,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为454.9粒。 2环境因素对大猿叶虫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1)光照对大猿叶虫幼虫存活的影响在25℃和28℃下,不同光周期的大猿叶虫幼虫存活率变化不大,其中在25℃下不同光周期的存活率略高于28℃,大猿叶虫幼虫存活率受光周期影响不大,受温度影响较大。 (2)温度对大猿叶虫幼虫和蛹的影响在25℃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分别为卵(4.46±0.33)d,幼虫(8.22±0.26)d,蛹(4.17±0.22)d;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10.80±1.7℃,幼虫为10.95±2.1℃,蛹为9.79±1.7℃;有效积温分别为卵64.82±8.9日度,幼虫为117.37±20.9日度,蛹为64.36±8.4日度。 (3)食料对大猿叶虫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大猿叶虫幼虫取食不同种类食料的存活率存在差异显著,在25℃(28℃)下,萝卜为最低11.61%(16.87%),独行菜为最高98.71%(96.7%);食料的不同对大猿叶虫的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不同最长为油菜(8.72±0.28)d,最短为独行菜(7.69±0.41)d。 3光周期对大猿叶虫滞育诱导 在不同温度20℃、22℃、25℃、28℃下,观察大猿叶虫在不同光周期下滞育诱导反应。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不同温度下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曲线变化不大,滞育发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光周期反应对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滞育的发生影响不大。 4温度对大猿叶虫滞育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大猿叶虫在持续暗期和同一光照(LD12:12)的滞育反应。结果表明,在光周期信号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能够诱导滞育的发生。 5食料对大猿叶虫滞育诱导的影响 在25℃和28℃,LD14:10下,大猿叶虫取食不同种类食料,其成虫滞育发生有所不同。取食萝卜滞育发生率最高,白菜、雪里蕻,独行菜相差不大,而取食油菜发生率最低。

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研究性

这是一篇关于大猿叶虫,生活史,滞育诱导,温度,食料,光周期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大猿叶虫Colaphellus bowringi Baly是一种重要的十字花科蔬菜食叶害虫。近年来中国各地大猿叶虫虫害发生较多,且趋重。而有关大猿叶虫在黑龙江省的发生规律和生活史还缺乏详细研究。为更准确地了解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虫生活史及习性,制订出正确的防治策略,我们系统地研究了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的发生规律和生活史,以及滞育特性。结果分述如下: 1生活史及生活习性 大猿叶虫在哈尔滨地区绝大多数个体1年发生1代,少部分个体1年发生2代。主要以成虫入土在227 cm土层中滞育越冬。越冬成虫翌年4月下旬开始出土活动。第1代发生在5上旬至7月上旬,第2代发生于6月中旬至7月中旬。所有成虫在7月下旬以后均滞育越冬。越冬成虫在土中的蛰伏深度为227 cm,其中以513 cm处较多。若土壤表面有杂草层覆盖,越冬成虫可在紧靠地表层的杂草丛中越冬。在25℃条件下,雌虫产卵期为655 d,平均为30.95 d,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为454.9粒。 2环境因素对大猿叶虫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 (1)光照对大猿叶虫幼虫存活的影响在25℃和28℃下,不同光周期的大猿叶虫幼虫存活率变化不大,其中在25℃下不同光周期的存活率略高于28℃,大猿叶虫幼虫存活率受光周期影响不大,受温度影响较大。 (2)温度对大猿叶虫幼虫和蛹的影响在25℃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分别为卵(4.46±0.33)d,幼虫(8.22±0.26)d,蛹(4.17±0.22)d;各虫态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卵10.80±1.7℃,幼虫为10.95±2.1℃,蛹为9.79±1.7℃;有效积温分别为卵64.82±8.9日度,幼虫为117.37±20.9日度,蛹为64.36±8.4日度。 (3)食料对大猿叶虫生长发育及存活的影响大猿叶虫幼虫取食不同种类食料的存活率存在差异显著,在25℃(28℃)下,萝卜为最低11.61%(16.87%),独行菜为最高98.71%(96.7%);食料的不同对大猿叶虫的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不同最长为油菜(8.72±0.28)d,最短为独行菜(7.69±0.41)d。 3光周期对大猿叶虫滞育诱导 在不同温度20℃、22℃、25℃、28℃下,观察大猿叶虫在不同光周期下滞育诱导反应。结果表明,大猿叶虫在不同温度下滞育诱导的光周期反应曲线变化不大,滞育发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光周期反应对哈尔滨地区大猿叶虫滞育的发生影响不大。 4温度对大猿叶虫滞育的影响 在不同温度下,观察大猿叶虫在持续暗期和同一光照(LD12:12)的滞育反应。结果表明,在光周期信号相同的情况下,温度能够诱导滞育的发生。 5食料对大猿叶虫滞育诱导的影响 在25℃和28℃,LD14:10下,大猿叶虫取食不同种类食料,其成虫滞育发生有所不同。取食萝卜滞育发生率最高,白菜、雪里蕻,独行菜相差不大,而取食油菜发生率最低。

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及滞育生理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烟蚜茧蜂,滞育,温度,光周期,生理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是蚜虫的专性内寄生蜂,可长期控制蔬菜、果树、作物等多种植物上的蚜虫危害,近年来成为国内外高度关注的天敌昆虫之一。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生物学、生态学及扩繁应用等进行了大量工作,但对滞育的研究尚未见详细报道。开展烟蚜茧蜂滞育研究,不仅可促进其大规模扩繁,延长产品货架期及田间防控作用时间,提高害虫防治效率,还可加深对其发育机制的认识,探索其对环境的适应机制及进化途径。本文通过田间及室内试验,研究了田间烟蚜茧蜂的滞育越冬情况;开展了与其滞育相关的生态学基础研究;分析了温度、光周期及亲代低温经历等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同时围绕碳水化合物、总蛋白及酶活性等对其滞育生理进行了探索;为深入烟蚜茧蜂的滞育研究提供参考,并为其扩繁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我国北方自然条件下,烟蚜茧蜂主要以老熟幼虫滞育越冬;其感受滞育刺激的敏感阶段为23龄幼虫,3龄幼虫可能更为敏感。低温、短光照是诱导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因子,田间滞育率最高可达81.82%。0℃以下低温利于维持滞育,滞育持续期约为45个月,最长为150天。越冬滞育个体在次年3月开始解除滞育,6月以后极少见。 2)不同温度下,烟蚜茧蜂各发育历期(卵至僵蚜、僵蚜至羽化、卵至成蜂)间存在显著差异,均随温度上升而显著缩短。25℃时,其完成一代需11.74天,由卵发育至僵蚜需7.90天,从僵蚜至成蜂羽化仅需3.89天。烟蚜茧蜂北京种群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所需有效积温相对较高,其完成一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68℃,有效积温为218.65日度。 3)短光照(L8: D16)条件下,温度低于12℃可诱导烟蚜茧蜂进入滞育,8℃下滞育率可高达54.35%;光照缩短至6h,8℃仅可诱导43.48%的个体滞育。长光照(L14: D10)下,高温不能诱导烟蚜茧蜂滞育,低温下的滞育率较低,为1.79%。低温(10℃)下,短光照(8h)可诱导50.70%的高滞育率,光照为14h和6h其滞育率均显著下降。25℃时,不同光照下滞育率均为0,光周期作用不显著。温周期对滞育诱导也存在一定作用,C18: T6(25℃: 5℃)可诱导28.57%的个体滞育,其滞育率相对较低。温度和光周期均显著影响烟蚜茧蜂的发育历期、羽化率及滞育率,温度较光周期的作用更重要,二者相互作用极显著(P<0.01)。低温的滞育诱导作用可被长光照抑制,滞育率显著下降。低温、短光照是诱导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环境因子,二者相互配合能诱导更多个体滞育。 4)烟蚜茧蜂亲代低温经历对子代滞育率无显著影响,其子代滞育率分别为0.59%和1.88%,二者差异不显著。低温下亲代经历不同光周期,其子代滞育率与自身差异不显著。但低温的世代积累效应显著,其(10℃、L14: D10)对卵和低龄幼虫的发育均有抑制作用,子代发育历期显著延长、羽化率明显降低。而高温(14℃,L8: D16)下,亲代经历对子代生长发育的影响则不明显,低温积累效应减弱。 5)烟蚜茧蜂滞育个体总糖含量显著高于非滞育个体,前者是同期后者的1.31.4倍;滞育期间总糖消耗较少,滞育解除后其含量比滞育期显著下降了1/4。糖原含量在滞育与非滞育个体间存在显著差异,滞育初期是非滞育者的1.44倍,滞育期及解除期其含量分别为非滞育个体的53.58%、52.41%,均显著为低;随滞育发育糖原含量显著下降,滞育期及解除期分别比滞育初期下降了53.05%、86.38%。烟蚜茧蜂滞育属海藻糖积累型,海藻糖可作为判断其滞育状态的重要生理指标;滞育个体的含量是同期非滞育者的1.87倍和1.53倍,显著为高;滞育不同时段海藻糖含量间存在显著差异,滞育期含量最高为12.23μg/mg,分别是滞育初期、解除期的1.49倍和1.57倍;海藻糖和糖原间存在显著转化关系,随滞育发育糖原逐渐转化为海藻糖。滞育个体的甘油和山梨醇含量均较高,但与非滞育个体的差异不显著;滞育期的甘油、山梨醇含量均显著高于滞育初期及解除期。烟蚜茧蜂滞育比非滞育个体的总蛋白含量显著下降,而滞育初期无显著差异;总蛋白含量随滞育发育由初期的64.72μg/mg显著下降7.8μg/mg后又略有回升,但升幅不显著,仅为0.23μg/mg。滞育个体的海藻糖酶活性仅为同期非滞育者的67.16%和63.75%,显著降低,而滞育解除期与非滞育个体间无显著差异;滞育期间,海藻糖酶活性下降显著,由初期的5.42OD/g.min逐渐下降至解除期的2.72 OD/g.min,约下降了49.82%,这恰可使滞育幼虫维持高水平的海藻糖。

黑纹粉蝶滞育和生活史特性的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黑纹粉蝶,滞育,滞育诱导,滞育解除,光周期,温度,发育历期,生长速率,体重,性二型性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黑纹粉蝶Pieris melete Ménétriés,主要危害十字花科蔬菜的叶片。该虫在田间有2个明显的为害高峰期,分别出现在春季和秋季。越冬代成虫繁殖的后代在春季较低的温度下几乎全部以蛹进入夏季滞育。通常在春季只能繁殖1代。越夏蛹于8月底陆续羽化,至11月初结束。早期羽化的成虫在秋季较高的温度和中性日长的条件下能连续繁殖3代,迟批羽化的成虫则仅繁殖1代。因此,该虫在田间一年可繁殖2-4代。本文在实验室不同恒温(16、19、22、25℃)配和光周期(LD10:14,LD 12.5:11.5和LD 14:10)条件下和自然变温条件下(7种不同的日平均气温)调查了该虫滞育的诱导、解除,并比较了发育和滞育个体的生活史特性之间的差异。结果如下:1、恒温下滞育的诱导和解除黑纹粉蝶在不同恒温条件下的光周期反应表明,滞育的诱导取决于温度和光周期。在16℃下,几乎全部个体被诱导进入滞育,LD10:14,LD 12.5:11.5和LD 14:10三种光周期间的滞育率无显著差异。在19℃下,短光周期和长光周期仍然诱导了95%个体进入滞育;中性光周期诱导的滞育率仅为54.3%,显著低于短光周期和长光周期诱导的滞育。当温度上升到22℃,3种光周期下的滞育率均明显下降,中性光周期诱导的滞育率显著低于短光周期,但和长光周期诱导的滞育率无明显差异。温度上升到25℃时,滞育的发生与光周期呈现正相关。短光周期诱导的滞育个体显著低于中性和长光周期。特别需要指出,中性光周期和长光周期的滞育率均比22℃下有所上升,分别由22℃的21.9%,36.6%上升到25℃的36.5%和49.2%,表明长光周期在高温下仍发挥了一定的诱导作用。不同光周期诱导的滞育蛹置于长光周期LD15:9、18℃解除的试验表明:中性光周期LD 12.5:11.5配合16℃诱导的滞育持续期显著短于长光周期和短光周期诱导的持续期;而短光周期配合19℃诱导的滞育个体的持续期显著短于中性光周期和长光周期。25℃配合中性光周期和长光周期诱导的滞育个体的滞育持续期显著短于16、19和22℃。取食苏州青,芥菜和萝卜所诱导的滞育个体,置于长光周期LD15:9、18℃解除,其滞育持续期无显著差异。2、在室外网室连续繁殖7代的滞育发生野外网室连续繁殖7代的滞育发生表明,夏季高温配合较长的日长明显抑制了黑纹粉蝶滞育的发生;秋季较高和中性温度配合中性日长(13.4-12.5h)有效地抑制了黑纹粉蝶滞育的发生。试验结果揭示了黑纹粉蝶存在夏季繁殖的潜力。在自然条件下观察了越夏和越冬蛹的羽化持续期,结果表明,越冬蛹表现了相对集中羽化而越夏蛹表现了相对分散羽化的特点。3、恒温条件下的生活史特性光周期、发育方式和温度及其它们的交互作用对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但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在不同光周期下,无论是发育个体还是滞育个体,随着温度的升高,幼虫的发育历期都会缩短。中性光周期诱导的滞育蛹发育历期最短。发育个体的幼虫发育历期均短于滞育个体。蛹重受到光周期、温度和性别的显著影响。发育和滞育个体的蛹重没有显著差异,均随温度的上升逐渐下降。无论是发育个体还是滞育个体,雄蛹均重于雌蛹。生长速率受到光周期、发育方式、温度和性别的显著影响。无论是发育个体还是滞育个体,生长速率都与温度呈正相关。雄性的生长速率大于雌性。光周期、温度和性别显著影响了成虫体重,但对失重比无显著影响。发育和滞育个体的成虫体重均随温度升高逐渐减轻,雄成虫大于雌成虫。在不同光周期下,蛹和成虫的性二型指数表现不同。在LD10:14和LD12.5:11.5光周期下,发育个体的蛹和成虫的性二型指数均显示了在高温下更大;在LD10:14光周期下,滞育蛹和成虫的性二型指数均在19℃时最高;在LD12.5:11.5光周期下,滞育个体的蛹和成虫的性二型指数在22℃时最小;在LD14:10光周期下,滞育蛹在22℃的性二型指数最高,滞育成虫性二型指数随温度升高趋于增大。蛹的性二型指数均小于成虫。4、自然变温条件下的生活史特性发育方式和温度对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但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在性别间无显著差异。发育个体和滞育个体的幼虫历期、蛹历期均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高温下诱导的滞育蛹的蛹期最短。温度和性别对蛹重有显著影响,发育个体和滞育个体的蛹重均随温度上升趋于减轻。无论是发育还是滞育个体,雄蛹的体重在各种温度下均大于雌蛹,但没有显著差异。温度和性别对生长速率有显著影响。生长速率与日平均气温呈正相关。雄性个体的生长速率大于雌性个体。发育和滞育个体的成虫体重均随温度升高趋于下降,雄性成虫大于雌性。发育个体的重量损失在不同温度间没有规律性变化。性体型二型性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蛹的性二型指数均小于成虫。以上结果表明,恒温下和自然变温条件下黑纹粉蝶的绝大多数生活史特性相似。表现不同的是性体型的二型性,恒温下的性二型指数随温度升高趋于增大,不符合任希法则,而自然变温条件下的二型指数随温度升高趋于减小,遵循任希法则。

外源瘦素及光周期影响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入眠代谢转变的生化机制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达乌尔黄鼠,瘦素,光周期,酶活性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光周期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环境因子。冬眠哺乳动物感受到光周期的缩短从而感知冬天的来临,进而在生理上表现出适应性调节准备进入冬眠状态。前期的研究表明光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达乌尔黄鼠冬眠的启动。此外我们还发现达乌尔黄鼠入眠前,瘦素在血清中达到最高水平,推测高水平的瘦素可能作为一种能量储备充足的信号,启动代谢的转变和入眠。本文以达乌尔黄鼠为研究对象做了三组实验:实验一将育肥前期的动物分两组,分别进行外源瘦素处理(L组)和人工脑脊液对照处理(C组)。室温(25±1℃)处理6天后将动物转入低温房(5℃),6天后取材,检测动物的入眠情况,并测定心肌中丙酮酸脱氢酶的活性,肝脏中糖酵解过程的三种限速酶,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活性以及脂肪酸分解代谢的限速酶,肉碱脂酰转移酶1的活性。实验二将育肥后期的动物分三组,进行了外源瘦素处理(L组)、瘦素和瘦素拮抗剂联合处理(LA组)和人工脑脊液对照处理(C组)。三周后将动物转入低温房(5℃),一周后取材,检测了动物的入眠情况,并测定实验一中检测的四种酶的活性。实验三对比两种不同光照条件,光照(12L:12D)和恒黑(0L:24D)对育肥后期黄鼠入眠影响的糖和脂肪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 1、在暖温条件下,瘦素处理导致11%的动物进入蛰眠而对照组无动物进入眠。在随后6天的冷环境处理中,瘦素处理组异温比例急剧增加到78%而对照组的异温比例为57%。在一周的冷处理中,瘦素处理诱导了22%的动物冬眠而对照组却没有动物进入冬眠。可见,育肥前期外源瘦素加速了达乌尔黄鼠的异温和入眠进程。与对照组相比,瘦素处理并没有使达乌尔黄鼠肝脏中的PK、HK、PFK和CACT1的活性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瘦素并不通过影响糖脂代谢关键酶的活性来调节动物入眠。 2、 C、L、LA组动物入眠率分别为50%、50%和14.3%,无显著组间差异,这表明此期间内动物减少了对外源瘦素的反应。我们没发现HK活性、PK活性、PFK活性和CACT1活性在三组动物肝脏中有显著差异;合并统计异温黄鼠肝脏中HK活性和PK活性分别降至常温状态的76%和79%,差异显著;心肌中PDH的活性降至常温状态的65%,差异极显著。可见生化层面上酶活性的差异是黄鼠入眠能量代谢发生转变的因素之一。 3、两种光照条件下达乌尔黄鼠肝脏PK、HK、PFK和CACT1的活性并无显著差异;无论有光照还是恒黑条件,出现冬眠状态的达乌尔黄鼠肝脏中CACT1的活性比活跃状态的黄鼠显著增高;心肌及白色脂肪组织中PDH的活性也出现显著差异。这是动物对入眠后机体代谢的主要能源由糖类转变为体脂的适应。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代码工厂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5127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