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样例学习的数字资源设计与开发——以《非线性编辑》课程为例
这是一篇关于样例学习,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资源开发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育致力于将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以达到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然而,在实现信息化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和挑战,迫使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利用更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从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样例学习可以看作是一种自主学习方式,在学生认知技能的获取和迁移能力的提升方面起着尤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从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的视角出发,以样例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非线性编辑》课程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探讨了如何设计开发基于样例学习的数字资源,使其能够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本文在样例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样例学习的数字资源开发流程及教学案例设计。首先,基于研究问题,从理论角度和实践应用两方面探讨开发基于样例学习的数字资源的意义和价值,总结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其次,通过查阅文献和书籍,梳理国内外样例学习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的研究现状,并通过认知负荷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观察学习理论获得启示,展开样例学习资源的开发研究。然后,分析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需求以及现有的课程资源现状,探讨样例学习资源开发的可行性和优势。将《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重组,结合样例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设计制作了《经典电影回忆片》、唯美相册、《我和我的祖国》歌曲MV以及《防疫宣传片》等7个教学样例。最后,分析基于样例学习的数字资源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应用效果和作用,并以《防疫宣传片》样例为教学案例,设计基于样例学习资源的《非线性编辑》课程的教学流程,详细说明样例资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与方法,最后从样例设计和样例教学两个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通过对样例学习资源开发的研究,发现样例学习可作为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对于教师而言,在设计样例和实施样例教学时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尽可能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最大限度地发挥样例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有针对性地选择样例来进行自主学习,并利用样例中的知识、技能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内化知识,产生迁移学习。
基于少先队组织属性的活动空间资源开发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少先队组织属性,活动空间,资源开发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当前有关少先队的政策文件强调要整合与开发利用各类活动场所以及实践基地资源,为少先队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是少先队员开展活动的日常阵地,对其空间资源进行开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学校空间研究更多从建筑学、设计学等角度进行分析,从组织属性角度进行研究尚待加强。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基于少先队组织属性,日常化地开发学校活动空间资源?本研究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明确核心概念、形成分析框架、确定研究思路。然后采用实地观察、问卷、访谈等方式,对M校的两个中队和八类不同的学校空间展开研究,收集一手资料。最后按照“客观描述-现状分析-改进建议”的路径进行现状分析和理论提炼,逐步形成该论文。论文主要包含五个章节。第一章阐述研究问题和意义,围绕核心概念做文献综述,并对研究方法、分析框架及思路做说明。第二章介绍研究对象的选择及资料收集过程,包括田野地点、空间类型的选择,以及田野研究进过程。基于前两章的理论准备,第三、四章进入M学校做现状研究。运用前述分析框架和思路,从少先队组织属性角度对该校两大类、八个空间做个案研究,从中提炼可借鉴的空间开发理念及措施,同时发现尚待改进之处。第五章从个案研究进入一般意义上的提炼总结。基于少先队组织属性,从班级和校级两个层面结合更多学校的开发实践与理念提出可行的改进建议。主要如下:基于少先队组织属性中的政治性,活动空间资源开发尚需关注“还空间”系列。(1)在班级层面,以岗位“还”空间,以活动促自主。即通过创设岗位,“还”队员相对充分的活动自主权。(2)在校级层面,利用“当家”和“少代会”等活动,将空间“还”给少先队员,使其做学校的小主人。基于组织属性中的儿童性,提出“会说话”系列改进建议。(1)在班级层面,让各类空间“会说话”,为少先队员开展多样的自主教育活动提供资源。(2)在校级层面,调动队员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强过程体验,经由少先队员自主营造,让空间“说”儿童自己的话。基于属性中的教育性,提出“互动生成”系列改进建议。(1)在班级层面,以班级和廊道建设等活动促进队员间的互动交流,开发活动空间的育人价值。(2)在校级层面,让空间与空间交互、人为空间与自然融通,整合空间资源、拓展活动范围,为队员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在空间实践中育生命自觉之人,为其走向天地自然的更大的教育和成长提供组织基础和能力。
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深度学习的资源设计与开发
这是一篇关于中职学生,深度学习,学习资源,资源开发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深度学习是一种面向问题解决的有意义学习。近年来,日益成为众多教育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中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事实上,我国职业教育教学真正践行现代教育理念、推进深度学习方面还处于接触性研究阶段,浅层学习在职业教育教学中依然占主导地位。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数字化学习活动长足发展,课堂学习也早已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支持。虽然丰富的资源为学习者带来了便利,但有些只是丰富了信息呈现的形式和拓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宽度,还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不能引发学生深度思维和自觉学习。因此,依据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设计能够促进深度学习的学习资源,在有限的在校学习特别是课堂教学时间里,形成高效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机制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必须的面对的问题和必然选择的方向。本文以深度学习理论为指导,主要探索设计与开发中等职业院校开设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学习资源,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设计与组织,以期在教学中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资源呈现和表达形式,引导学生走向深度学习,从而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结合国内外学者专家的研究成果了解深度学习的研究的背景和现状,确定本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使本研究切实可行,阐明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以“深度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为出发点,阐述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及内涵、深度学习的基本特征。研究过程中,对某中等职业院校信息系的部分学生进行了深度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发现学习者在学习方面存在学习动机不足等现象。结合对图形图像处理课程的分析,尝试通过该课程的合理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论文结合深度学习理念,设计深度学习过程指导资源设计;依据学习资源的特征及原则,将学习资源内容分为情境资源、引导资源、过程性资源、拓展资源和评价资源。选取并设计课程中制作海报项目中的案例,对涉及到的资源进行具体设计开发与应用,不断深入资源的广度与深度,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向深度学习转变。最后,对整个研究的总结与反思,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需要改进之处,希望通过对学习资源设计和开发所做出的尝试与探索,可以为今后深度学习的深入研究以及学习资源设计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人工智能科普资源与小学课后服务融合的设计与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小学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课后服务,资源开发,信息素养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关键技术,世界发达国家把发展人工智能视为维护国家安全、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我国也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驱动力量。然而,随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蓬勃发展,市场对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人工智能人才紧缺的问题愈发突显。培养人工智能人才要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逐步培养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帮助其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今后深入学习人工智能技术或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工作奠定基础。同时在“双减”背景下,国家提倡在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期间以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其中就包括利用科普资源开展科普类课后服务。因此本文选择人工智能科普作为研究内容,并在小学课后服务期间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实践,旨在满足课后服务期间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促进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和课后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实际调研需求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原则,设计开发一系列人工智能科普动画,并依据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等教育教学理论,构建基于科普资源的“自愿选择、自主观看、教师指导、任务探究、分享交流、评价反馈”科普类课后服务应用模式。最后,针对某小学五年级学生开展实践,以检验实施效果并进行经验总结。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以及研究的主要内容、实践新视角和核心概念。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并应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分析国内外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和课后服务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主要对某小学课后服务和人工智能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和实际需求,设计开发人工智能科普资源。第四部分,阐述基于人工智能科普资源开展科普类课后服务的应用实践,包括应用模式的构建、实施准备、行动研究和效果分析。第五部分,总结研究结论和不足,并展望后续的研究。结论:本研究开发的人工智能科普资源,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兴趣,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科普知识;将人工智能科普资源与小学课后服务融合开展人工智能科普课后服务,满足了学生课后服务期间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的提升。
基于江西地方特色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资源开发,化学课程,文化资源,江西特色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在国家文件层面,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2014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均重视课程资源开发。在研究层面,已有研究大都提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策略和途径;在教学实践层面,许多教师基于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开发了各学科的课程资源。国外对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基于地方文化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更少,国内融入地方文化进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多,但基于江西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较少。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基于江西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困难。进行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建构,搭建化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框架,挖掘江西地方特色文化中蕴涵的化学知识,并与中学化学教材知识进行对接。选定教学主题、整理资源、细化内容、进行化学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江西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化学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操作性;(2)将江西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化学教学活动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3)基于江西地方特色文化的化学课程资源开发有助于江西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代码向导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5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