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聚多巴胺的超疏水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超疏水,聚多巴胺,水醇溶剂体系,油水分离,阻燃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材料表面的润湿性主要由其表面的结构和化学成分共同决定,对材料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影响。受荷叶、水黾、玫瑰花瓣等自然界中超疏水表面的启发,人们制备了各具特色的超疏水材料,并将其用于表面自清洁、抗结冰、油水分离和微液滴运输等领域。超疏水材料的制备通常是在有机溶剂体系中完成的,这增加了废液处理难度和环境污染风险,因此开发基于水醇溶剂体系的稳定超疏水材料对其广泛应用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引入贻贝仿生材料聚多巴胺(PDA)作为粘合剂,在水醇溶剂体系中通过简单的浸涂法在不同材料表面制备了超疏水涂层,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自清洁、防腐蚀和油水分离等方面,重点探究了其在油水分离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的研究工作包括:(1)通过多巴胺在弱碱性条件下的自聚合反应将纳米级PDA微球包裹在微米级勃姆石颗粒(BMPs)表面,制备出具有微纳复合结构的PDA@BMPs颗粒,同时采用浸涂法将这些颗粒涂敷到不锈钢网(SSM)表面构建出粗糙结构,最后将十六胺(CTA)接枝到上述粗糙表面,制得超疏水SSM-CTA@PDA@BMPs。我们以接触角和滚动角为主要判断依据,探究了下列因素:BMPs形貌和用量、聚多巴胺浸涂温度和时间以及十六胺的浓度对改性不锈钢网疏水性能的影响,并据此得出最佳的制备方案是:选用140℃下水热反应10 h制得的球状BMPs,将与盐酸多巴胺等质量的BMPs加入浸涂液中,接着把不锈钢网放入浸涂液在50℃恒温下反应24 h,最后使用浓度为3 g L-1的十六胺进行修饰,即制得接触角为160°、滚动角为3°的超疏水改性不锈钢网。(2)按照CTA@PDA@BMPs涂层的最佳制备方案,对不锈钢网、铝片、玻璃片、滤纸和PVDF滤膜进行改性,并成功赋予它们超疏水性能,这意味着该涂层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改性后的不锈钢网具有优异的自清洁性能,在倾斜度极小(<10°)的情况下,只需少量水就能将洒落在其表面的沙尘清理干净,极具实用性。SSM-CTA@PDA@BMPs在强酸和高浓度盐溶液中浸泡72 h,在强碱溶液中浸泡48 h,经过水滴冲击180 min、40 g沙砾磨损和水流冲刷24 h后均能保持超疏水性,具有良好化学稳定性与耐磨性,这令其具备很高的实际使用价值。此外,SSM-CTA@PDA@BMPs对重油水混合物具有优异的分离性能,同时在分离重油与酸碱盐这类腐蚀性液体的混合物时也能保持极高的分离效率和流通量,在循环使用10次后,分离效率依然保持在99%以上,流通量则保持在6000 L m-2 h-1以上,并且其分离效率和流通量没有明显降低的趋势,具有杰出的可重复使用性能和广阔的应用前景。(3)使用CTA@PDA@BMPs涂层修饰PU海绵,赋予其阻燃和超疏水性能,并将其应用于油水分离领域。在垂直燃烧实验中,PU-CTA@PDA@BMPs海绵表现出良好的阻燃性,与初始PU海绵的易燃性形成鲜明对照,初始PU海绵被点燃后会进行剧烈的有烟燃烧,同时有熔融海绵滴落,并很快燃烧殆尽;PU-CTA@PDA@BMPs海绵燃烧时无烟、无流滴,并且燃烧强度明显弱于初始PU海绵,海绵上的火焰在离开火焰22 s后自熄。这种特性能极大减少超疏水海绵的安全消防隐患。相较于改性不锈钢网,PU-CTA@PDA@BMPs海绵具有更高的油水分离流通量(13000 L m-2 h-1)和与之不相伯仲的分离效率,并且海绵作为三维材料,具有更强的耐磨性,因此海绵是比不锈钢网更合适的油水分离基底。利用三维多孔材料良好的吸附性能,海绵除了沉在水底的重油,还能处理浮在水面的轻油,经过测试,改性海绵对不同种类的油与有机溶剂具有等同自身质量24–73倍的吸附能力,同时在循环吸收10次后,依旧保留良好的吸附能力,具有绝佳的可重复使用性。
超润湿性不锈钢网的制备及其在油水分离方面的应用
这是一篇关于油水分离,超亲水,Janus,不锈钢网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现代工业中含油废水的大量排放以及经常性的油泄漏造成了严重的油污染,对水资源及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因此,解决油污染是十分重要的问题。相对于传统的油水分离方法,采用超润湿性材料进行油水分离的方法,能够快速低能高效地对油水混合物进行分离,逐渐成为油水分离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采用孔径大、强度高、无污染、经济易得的不锈钢网(SSM)作为基底,通过简单的原位生长的方法制备出了一种超亲水不锈钢网,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单面沉积法制备得到了高疏水-超亲水的Janus不锈钢网(Janus-SSM),可用于分离不混溶油水混合物;进一步地将超亲水不锈钢网与Janus-SSM组装形成三维的Janus不锈钢网层,并实现了乳化油水混合物的高效分离。本论文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在不锈钢网上通过原位生长多巴胺和二氧化硅粒子的方法成功制备得到超亲水不锈钢网。该超亲水不锈钢网对于水的接触角为0°,水下油(正己烷、正戊烷、石油醚、异辛烷)的接触角高于150°,具有很好的水下疏油性。该超亲水不锈钢网能够用于分离轻油和水的混合物,油水分离效率达到99.80%,分离通量达45000 L·m-2·h-1,并且在20个分离循环之后仍能保持较高分离效率,表现出出色的油水分离性能;在经过强酸、强碱、高浓度盐溶液、有机溶剂的处理及砂子冲击之后仍能保持很好的润湿性能及分离效率,展现了出色的化学和机械稳定性能。(2)将所获得的超亲水不锈钢网在重油和水的相界面上单面接枝全氟硅氧烷实现单面疏水改性,然后单面沉积多巴胺而获得超亲水/高疏水Janus-SSM。该Janus-SSM的高疏水侧的水接触角为135°,超亲水侧水的接触角为0°,并且超亲水侧在水下对于正己烷、正戊烷、石油醚、异辛烷、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等油的接触角均高于150°,具有水下超疏油性。相比于超亲水不锈钢网,该Janus-SSM既能分离重油/水的混合物,又能分离轻油/水的混合物,分离效率均高于99.50%,分离通量最高可达45000 L·m-2·h-1,在20次分离循环之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分离效率;在经过强酸、强碱、高浓度盐溶液、有机溶剂及砂子冲击等处理之后仍能够保持良好的润湿性能,具有出色的化学、机械稳定性能。(3)将所获得的单层Janus-SSM与多片超亲水不锈钢网叠加组合,得到三维Janus不锈钢网层。该三维Janus网层,不仅能够分离不混溶的重油、轻油与水的混合物,而且由于层状结构中的特殊三维通道,可以实现乳化油水混合物的高效破乳与分离,对于水包油和油包水的乳液的分离效率均大于99.30%,分离通量最高可达7000 L·m-2·h-1。
钴掺杂氧化锌纳米阵列的制备及光催化和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氧化锌,光催化,油水分离,掺杂改性,润湿性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有机物,其大量排放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光催化能充分利用太阳光将有机污染物分解、去除,被认为是最环保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光催化剂作为光催化反应的中枢,却存在难以去除废水中的大分子污染物、只能在紫外光下响应等缺点,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目前单独针对光催化降解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和油污的净化处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双管齐下的体系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稳定性好,能同时去除大、小分子污染物、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的膜分离材料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论文利用Co掺杂将ZnO半导体材料的光响应范围拓展至可见光,以实现高效光催化,同时通过构建表面粗糙结构改变材料的润湿性从而获得分离油水的能力,进而实现可见光驱动的光催化降解与高效的油水分离并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在不锈钢丝网(SSM)衬底上成功制备Co掺杂ZnO纳米管阵列(Co-ZnO SSM)。结果表明Co掺杂导致ZnO纳米棒六边形顶面发生溶解形成纳米管,同时成功将ZnO的光响应范围拓展至可见光区域,当Co/Zn摩尔比为2%时,Co-ZnO纳米阵列在可见光照射120分钟后对亚甲基蓝降解率达到了96%,其光催化效率相对未掺杂的ZnO有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在95℃下水热合成的纳米管阵列具有适当的管间距,为电子空穴的分离提供了足够的通道,暴露更多的光催化反应活性位点。采用水热法与浸渍法相结合,在SSM衬底上制备了硬脂酸(STA)改性的Co掺杂ZnO微纳分级结构材料(Co-ZnO/STA SSM)。结果表明,STA在Co-ZnO纳米管上自组装成花状结构,其与纳米管阵列共同形成的微-纳分级结构提高了表面粗糙度,并且STA引入的疏水性烷基降低了Co-ZnO/STA SSM的表面能。0.04 mol/L STA改性的Co-ZnO/STA SSM在空气中水接触角为154.9°,实现了从亲水性向超疏水性的转变,对各种油水混合物的有效分离率达到了98.6%、膜分离通量达到了3277 L·m-2·h-1,展现出优异的油水分离能力。此外,所制备的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抗污能力和机械性能,可以灵活应对应用中的恶劣环境。经过0.04 mol/L STA改性Co-ZnO/STA SSM在可见光照射180 min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3%,实现了可见光催化和油水分离的并行。采用水热法与浸渍法相结合,在SSM衬底上制备了具有可逆润湿性的Co掺杂ZnO微片状结构材料,通过月桂酸(LA)与NaOH交替处理的方式实现了Co-ZnO SSM润湿性的改变(Co-ZnO/LA SSM、Co-ZnO/NaOH SSM)。实验结果表明,Co-ZnO/LA SSM表面呈现出三维网孔结构,有效的提升了表面粗糙度,进而调节了改性材料的表面润湿性。当浸渍时长为120 min时,Co-ZnO/LA SSM的水接触角为156°,获得了超疏水性。随后经过NaOH改性的Co-ZnO/NaOH SSM完成了由亲水性向超亲水性的转变,在网膜两侧产生的水膜将油阻挡在外实现水下超疏油性。经过5次LA和NaOH的反复切换浸渍后,网膜仍分别保持着大于150°的水接触角和水下油接触角,证明了可逆切换润湿性膜的稳定性。可逆润湿性膜对甲苯等油水混合物都能有效的分离,最高达到了99.5%的分离率,膜分离通量最高为4777 L·m-2·h-1,展现了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所制备的Co-ZnO/LA SSM在可见光照射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3.1%,在实现按需分离油水的同时,具备高效可见光催化活性。
抗污多级金属氢氧化物复合金属网的制备及其油水分离性能
这是一篇关于油水分离,金属氢氧化物,多级结构,水下超疏油性,超强抗油污性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带来的含油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开发高效回收利用技术,实现废水的重复利用和油品的高效回收意义重大。油水分离膜因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在污水处理领域备受关注。然而,油水分离膜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表面油粘附和膜孔堵塞污染问题,这致使分离效率和使用寿命大幅度衰减,严重阻碍油水分离膜的实际应用,因此提高油水分离膜的抗油污性十分重要。实现膜超强抗油污性的关键在于膜表面亲水性微纳多级结构的构筑,以此提高膜材料的润湿性和锁水性,减少膜与油的接触面积。本论文工作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具有超强抗油污性能的多级金属氢氧化物复合金属网,并研究其油水分离相关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采用化学氧化和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镍掺杂羟基硫酸铜@氢氧化铜/铜网(NBCHCM)。首先,在碱性水溶液环境下,氢氧化铜纳米阵列沿铜丝表面径向生长;然后,采用低温水热法在氢氧化铜阵列表面生长镍掺杂羟基硫酸铜纳米片。通过上述两步法在铜网表面构筑交错嵌入式纳米片@纳米阵列多级复合结构。结果表明,反应时间为3 h时所获得的复合铜网(NBCHCM-3 h)具有最优的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锁水性能和抗油污性。该铜网对多种油水分层混合物表现出高截留率(>99.99%)和高通量(>28543 L m-2 h-1),对多种水包油乳液均表现出99.98%以上的截留率。同时,该铜网连续分离20次油水混合物仍表现出良好的分离性能,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此外,该铜网还具有优异的机械稳定性和耐酸碱性,在多种恶劣条件下对油和水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了钴镍双金属氢氧化物/不锈钢丝网(Co Ni-OH/SSM)。通过在不锈钢丝网(SSM)表面构筑亲水性钴镍双金属氢氧化物(Co Ni-OH)纳米毛刺@纳米片多级结构使该不锈钢丝网具有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能。结果表明,表面修饰Co Ni-OH反应时间为4 h的不锈钢丝网(Co Ni-OH-4/SSM)表现出最优的锁水性和抗油污性。其对多种油水分层混合物表现出高截留率(>99.95%)和高通量(>37227 L m-2 h-1),同时对多种水包油乳液表现出高于94.25%的截留率。循环分离试验结果表明,该不锈钢丝网循环使用20次以上仍保持良好的分离性能,稳定通量为37000 L m-2 h-1,截留率为99.90%。此外,该不锈钢丝网具有优异的机械稳定性、耐腐蚀性,在酸、碱、盐等苛刻条件下仍表现出明显的油/水选择性。综上所述,本研究分别将镍掺杂羟基硫酸铜纳米片@氢氧化铜纳米阵列和钴镍双金属氢氧化物纳米毛刺@纳米片多级结构修饰到金属网表面,成功制备了NBCHCM和Co Ni-OH/SSM,并研究了其油水分离性能。这两类微纳多级结构的构筑使金属网均表现出高分离效率、水下超强抗油污性、良好的机械稳定性和耐久性,对油水分层混合物和油水乳液均可实现有效分离。
钴掺杂氧化锌纳米阵列的制备及光催化和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氧化锌,光催化,油水分离,掺杂改性,润湿性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害有机物,其大量排放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而光催化能充分利用太阳光将有机污染物分解、去除,被认为是最环保的新型有机污染物处理技术。光催化剂作为光催化反应的中枢,却存在难以去除废水中的大分子污染物、只能在紫外光下响应等缺点,这极大地限制了其实际应用。目前单独针对光催化降解小分子有机污染物和油污的净化处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双管齐下的体系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稳定性好,能同时去除大、小分子污染物、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的膜分离材料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论文利用Co掺杂将ZnO半导体材料的光响应范围拓展至可见光,以实现高效光催化,同时通过构建表面粗糙结构改变材料的润湿性从而获得分离油水的能力,进而实现可见光驱动的光催化降解与高效的油水分离并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在不锈钢丝网(SSM)衬底上成功制备Co掺杂ZnO纳米管阵列(Co-ZnO SSM)。结果表明Co掺杂导致ZnO纳米棒六边形顶面发生溶解形成纳米管,同时成功将ZnO的光响应范围拓展至可见光区域,当Co/Zn摩尔比为2%时,Co-ZnO纳米阵列在可见光照射120分钟后对亚甲基蓝降解率达到了96%,其光催化效率相对未掺杂的ZnO有大幅度的提升。此外,在95℃下水热合成的纳米管阵列具有适当的管间距,为电子空穴的分离提供了足够的通道,暴露更多的光催化反应活性位点。采用水热法与浸渍法相结合,在SSM衬底上制备了硬脂酸(STA)改性的Co掺杂ZnO微纳分级结构材料(Co-ZnO/STA SSM)。结果表明,STA在Co-ZnO纳米管上自组装成花状结构,其与纳米管阵列共同形成的微-纳分级结构提高了表面粗糙度,并且STA引入的疏水性烷基降低了Co-ZnO/STA SSM的表面能。0.04 mol/L STA改性的Co-ZnO/STA SSM在空气中水接触角为154.9°,实现了从亲水性向超疏水性的转变,对各种油水混合物的有效分离率达到了98.6%、膜分离通量达到了3277 L·m-2·h-1,展现出优异的油水分离能力。此外,所制备的复合膜具有良好的循环性能、抗污能力和机械性能,可以灵活应对应用中的恶劣环境。经过0.04 mol/L STA改性Co-ZnO/STA SSM在可见光照射180 min时,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3%,实现了可见光催化和油水分离的并行。采用水热法与浸渍法相结合,在SSM衬底上制备了具有可逆润湿性的Co掺杂ZnO微片状结构材料,通过月桂酸(LA)与NaOH交替处理的方式实现了Co-ZnO SSM润湿性的改变(Co-ZnO/LA SSM、Co-ZnO/NaOH SSM)。实验结果表明,Co-ZnO/LA SSM表面呈现出三维网孔结构,有效的提升了表面粗糙度,进而调节了改性材料的表面润湿性。当浸渍时长为120 min时,Co-ZnO/LA SSM的水接触角为156°,获得了超疏水性。随后经过NaOH改性的Co-ZnO/NaOH SSM完成了由亲水性向超亲水性的转变,在网膜两侧产生的水膜将油阻挡在外实现水下超疏油性。经过5次LA和NaOH的反复切换浸渍后,网膜仍分别保持着大于150°的水接触角和水下油接触角,证明了可逆切换润湿性膜的稳定性。可逆润湿性膜对甲苯等油水混合物都能有效的分离,最高达到了99.5%的分离率,膜分离通量最高为4777 L·m-2·h-1,展现了优异的油水分离性能。所制备的Co-ZnO/LA SSM在可见光照射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率为93.1%,在实现按需分离油水的同时,具备高效可见光催化活性。
GO/PPy-SSM导电膜的油水分离性能及膜污染控制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导电膜,油水分离,过滤,膜污染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膜分离法是一种高效环保的油水分离主流技术,但其仍受膜污染以及膜表而油黏附污染的制约,影响分离效率。而导电膜在电致气泡、电致润湿、电氧化还原等协同作用下,既可实现污染物分离,又具有抗污染自净功能,可有效缓解膜污染问题。但目前利用导电膜进行油水分离的研究较少,对通电膜分离过程中油水乳化液膜污染机理尚不明了。因此,本研究利用聚吡咯与氧化石墨烯改性不锈钢网基底制备导电滤膜,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在此基础上对比了导电膜对两种不同表面活性剂稳定的油水乳化液的分离性能,揭示油水分离的机理,同时又开展了膜污染控制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制备了具有优异的电化学稳定性、强导电性、亲水性、水下疏油性以及低油粘附性的功能膜。通过三电极体系循环伏安法成功将聚吡咯和氧化石墨烯负载于丝径4μm的不锈钢网上.当聚合吡咯圈数为240、氧化石墨烯圈数为300时,GO/PPy-SSM导电膜的膜通量在500-1000 L/(m3·h·bar),膜表面有大量凸起褶皱,提高其粗糙性能,膜空气中水接触角为29.06°,水下油接触角为124.44°。(2)膜法油水分离后,滤液粒径增大。导电膜分别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稳定的不同配比的油水乳化液进行分离,滤液平均粒径均大于原液粒径,SDS稳定的油水乳化液滤液出现团聚体使得粒径增大,Triton X-100稳定的乳化液滤液出现大颗粒油滴而使得粒径增大。(3)通电过滤时分离效果好,可缓解膜污染,膜污染模型由孔道内部堵塞转变为滤饼层堵塞。通电时COD去除效率均高于80%以上,膜通量衰减程度更小,优于不通电条件下,通电过滤可有效缓解膜污染,膜污染过程从不通电时的孔道内部堵塞转变为滤饼层污染。(4)在线通电反冲洗可通过多种协同作用实现膜污染控制。导电膜在通电反洗条件下每一阶段的膜通量恢复情况较好,且对于Triton X-100所稳定的乳化油膜污染控制程度较优。研究表明,导电膜通电后产生静电斥力、微气泡以及膜表面的亲水性及水下疏油性的提高均强化了膜污染控制效果。以上研究表明,利用电化学聚合方式将聚吡咯以及氧化石墨烯可负载于不锈钢网表面来制备亲水性能优异的导电膜,对膜施加电压可提高油水分离效率,缓解膜通量衰减,同时在线通电反冲洗也可控制膜污染,为膜法油水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
Bioinspired Superhydrophilic and Underwater Superoleophobic Surfaces Fabricated by Magnetron Sputtering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性,激光刻蚀,磁控溅射,油水分离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具有特殊润湿性的表面在油水分离、防污、自洁、液体输送和生物医学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受自然界某些具有优异浸润性的生物表面的启发,学者们制备了超亲水和水下超疏油表面,可以实现机械结构和家用设施表面防油污和自清洁功能,还可以实现油水分离。然而,保持固体表面长期的润湿性和力学性能仍然是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为了解决油液污染水体和防止油/蜡在固体表面沉积导致管道堵塞的问题,本研究利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出超亲水和水下超疏油表面。利用JCP-500磁控溅射设备制备出钨(W)和Ti N/WO3薄膜。在稳定大气条件下,将所制出的薄膜在不同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通过热诱导制备具备超亲水性的表面。然后对制备的表面进行水接触角(WCA)和水下油接触角(UOCA)测量,研究涂层材料、表面结构和退火温度对表面浸润性的影响。同时,借助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能谱(EDS)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首先,受鱼鳞和尾鳍水下超疏油特性的启发,通过使用紫外纳秒激光烧蚀不锈钢试样,制备具有两种不同的微观结构的表面,然后经过磁控溅射沉积钨(W)膜并进行热处理,最终制备出可应用于防污和自洁的表面。其次,受西兰花芽的抗润湿特性的灵感启迪,通过水热处理和磁控溅射技术在基体表面上沉积了Ti N/WO3涂层材料并进行热处理,在不锈钢网上制备出具有西兰花状层次结构的超亲水和水下超疏油表面,成功地应用于油水分离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用激光烧蚀并进行W涂层的不锈钢样品,以及经水热处理后进行Ti N/WO3涂层的不锈钢网,将两者在300℃高温下退火后,均具有高润湿性,且水的接触角均接近0°。制备的表面表现优异润湿性的原因有三点:其一是新制备的薄膜具有高表面自由能;其二是300℃退火时表面会产生大量的羟基;其三是粗糙表面结构的毛细管效应。同时,在水-油-固体界面系统中,制备的表面截留了水,使之形成水膜,最小化了油-固体的接触面积,并显著增强了水下疏油性。经检验,两个表面上的水下油接触角(UOCA)均超过155°。最重要的是,与单层氧化钨(WO3)相比,在300℃下退火的Ti N/WO3薄膜具有更稳定的润湿性。经300℃下退火的Ti N/WO3薄膜含有更丰富的羟基,且在300℃下退火后在Ti N/WO3薄膜上会形成掺杂有N的Ti O2。此外,一旦这些网格被有机分子污染并失去其独特的表面润湿性,在Ti O2和WO3的光催化作用下,照射紫外线(UV)可以轻易使其恢复原始的润湿性和分离性能。在油水分离过程中,仅由重力提供动力,无需外力驱动。经过处理的600级不锈钢网(孔径<20μm)在大约15个分离循环中可保持高达95%的分离效率,而经过处理的400级不锈钢网(孔径=33μm),在相同的分离循环次数下,其分离效率约为94%左右。此外,制备的不锈钢网可以阻止不同类型的机油。经测量,处理后的600级不锈钢网上累积的发动机机油的最大高度约为17 cm,等效突破压力为1.451 k Pa;处理后的400级不锈钢网和600级不锈钢网的水通量(J)分别为3650 L*m-2*h-1和2864 L*m-2*h-1。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代码向导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48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