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程式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现代教育技术》网络学程开发的个案
这是一篇关于网络课程,学程式网络课程,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模式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网络教育的深入及其实践领域的扩大,网络课程作为网络教育应用的一种核心资源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都在积极地探讨着支撑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价值取向以及实现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理论提出了学程式网络课程设计理念,旨在从学习计划、学习任务、学习环境和学习评价的角度来规划、组织网络课程设计要素,实现探究式网络课程设计理念。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在网络环境下“学什么和如何学”的问题。学程式网络课程设计遵循这样的逻辑起点:学习是一种“程式”,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过程;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需要有效支持和促进的过程;是一种个体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本研究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对学程式网络课程从设计到实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主要研究内容有: 1、对学程式网络课程内涵及理论基础作深入的研究:在分析网络课程概念的基础上,指出学程式网络课程是基于网络学习支持系统,完成一系列规定的学习任务,实现知识建构,达成课程目标的课程体系。其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主要体现任务驱动、活动引导、知识穿插、资源保证、环境给养、自主探究、协作共享等特征。并从课程设计角度阐述学程式网络课程设计的特点包括:课程目标取向的多元化;课程内容的生活化;课程实施关注学习过程;课程评价采用目标评价。 2、对学程式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做深入的探讨:建立学程式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模式,包括学习者特征分析、确定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分析----情境创设、构建学习活动程序、学习环境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程式网络课程的特点,详细阐述各个环节的特点及具体实施方法,并通过教学案例给予范例式的说明。 3、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为例进行学程式网络课程的实践开发。本课程开发以Visual Studio.NET作为开发工具,从开发环境、系统总体设计到系统功能实现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按照学程式网络课程要求进行了实践研究。
面向少儿STEAM教育的结构类折纸产品设计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少儿,STEAM教育,结构类折纸,课程设计,教具设计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近几年,我国教育越发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这对于继续进行新的STEAM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结构类折纸是当前航空、医疗等高精尖领域的研究热点,将结构类折纸与少儿STEAM教育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赋予STEAM教育新的活力。本文针对少儿STEAM教育,提出了结构类折纸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具设计模型。本文运用Citespace文献分析软件对STEAM教育、折纸教育、两者相结合三个方面进行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可视化分析,总结出三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重点,确定本研究目标。在确定能否将结构类折纸与STEAM教育相结合之后,本文对有关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并在此基础上,选取PBL教育理论、设计思维和服务设计的相关模型为后续设计模型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三个方面的文献分析,归纳出从学生、实践和互动三方面出发的面向少儿STEAM教育的结构类折纸课程体系设计原则,以及从情感需求、创新思维和中国特色三方面出发的课程教具设计原则。运用PBL教育和设计思维的理论,总结出教学环境、课程目标、教学活动、课程评价四个流程,构建了一种面向少儿STEAM教育的结构类折纸课程体系设计模型。同时运用服务设计模型,总结出基于服务设计的STEAM教育课程设计框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一个面向少儿STEAM教育的结构类折纸课程教具设计模型。在模型中包含五个教具设计步骤,形成了一种“少儿——科技——文化——产品”的新流程。基于上述两种模型,完成了一套面向少儿STEAM教育的结构类折纸课程体系与教具的开发,并对其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两种方法都是有效的,所开发出的课程与教具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的特点,适用于目前的少儿STEAM教育。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学核心素养,馆校合作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的关键。随着科技馆等场馆的普及与发展,开设馆校合作课程是一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可行路径。馆校合作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拓展了学校教育空间,能有效弥补学校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空间受限的缺憾。近年来,馆校合作课程蓬勃发展,课程数量不断增长,课程形式日益丰富,受众日益广泛,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课程设置与学校课程相脱节,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教育人员缺乏学科教育背景等。有关馆校合作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学、美术、历史等学科,生物学馆校合作课程的研究较少,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加强馆校合作课程与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衔接,使馆校合作课程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深入探索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路径。本研究围绕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践开展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思路。其次,对生物学核心素养、馆校合作课程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综述国内外馆校合作课程研究进展,并通过Cite Space科学知识图谱说明核心素养与馆校合作结合的必要性。本研究为了解中学生物学教师参与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实际诉求,通过对一线中学生物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究馆校合作课程的开展现状;最后本研究确立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框架,并将此设计框架应用于“探秘五感之眼与视觉”馆校合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依据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以及展教人员访谈反馈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结果显示,馆校合作课程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育人价值得到中学生物学教师的高度认同,但中学生物学教师对馆校合作课程的关注度与利用率整体偏低。41.9%的中学生物学教师表示在开展馆校合作课程时有明确的课程目标。馆校合作课程的评价主要依据教师反馈和学生反馈,采用的评价方式大多为学生作品、学习单和课堂作业等。教师参与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意愿强烈,但只有不到半数的(48.4%)教师认为自己有充沛的精力进行馆校合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师参与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施需要学校、科技馆等多方给予支持。(2)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框架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指引,场馆专家、研究者和中学生物学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以ADDIE模型为理论依据进行设计,具体包括前期分析、内容设计、教学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环节。前期分析环节包括课程对象分析、课标及教材分析和场馆环境分析,内容设计环节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设计课程活动,教学开发环节包括教学流程设计和学习单设计,课程实施环节包括课程前期准备和课程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环节包括问卷调查和学生、教师访谈。(3)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秘五感之眼与视觉”馆校合作课程实现了生物学、物理等学科的融合,体现了跨学科教育理念。课程评价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收集到的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探秘五感之眼与视觉”馆校合作课程在提升学生相关核心素养方面效果显著,学生在生命观念维度,科学思维维度、探究实践维度和社会责任维度的后测成绩分别提高了24.1%、21.2%、17.0%和16.3%。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高,展教人员对本课程认可度高,认为课程案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达到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实现馆校合作课程的育人价值。本研究的实践探索将为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案例。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框架可应用于其他生物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实现馆校合作课程开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电磁学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这是一篇关于网络课程,课程改革,课程设计,电磁学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全球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发生了巨大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某些方面的缺陷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教育改革。网络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它独特的优势迈入了教育市场,得到了国家政策上的支持,也逐渐被大众所接受,它的出现加大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而科学合理的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虽然在网络课程的开发上已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但是目前已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数量极其有限,质量也不容乐观,无论从理论上还是技术上都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构建体系。因此系统深入的探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显得尤为必要。 本课题针对网络课程的特点和现状,以电磁学网络课程的开发作为实践内容,研究了电磁学网络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讨论了电磁学网络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并对网络课程中电磁学教学内容的改革,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课后习题的选择,评价测试的设计等方面作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网络课程开发的全过程和技术实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网络课程设计开发的一些规律和有效途径。 课题研究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理论部分的成果汇聚在这篇论文之中。实践部分主要是完成了学校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电磁学网络课程》的开发。该电磁学网络课程不仅可以用来作为学生的课外辅导,也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工具。 做了这些工作,希望对以后的其他网络课程的建设以及教育改革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具有的综合素养,是不分学科的。不同学科中核心素养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2022年版课标”),其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不论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科学认知世界的角度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都是必要的。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地理课程内容,把地理课堂放在真实的自然、社会场景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人地关系,并且学会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操作难点在于课程设计,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意图为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开发提供更多可能性,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流程,从而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系统化和规范化。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整理国内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状况,梳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趋势,发现当前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与教育组织都在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推进课程综合化实施,国内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也逐渐起步,但仍缺乏权威、系统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地理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相关研究亟待深入,由此确定本文突破的主要方向。第二,运用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阶段初中地理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看法及具体的开发和设计现状,明确地理跨学科教学相关度较高的主要学科,阐述对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开发和设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结合上述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迁移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2022年版课标为依据,确定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的具体环节包括学习主题的选取、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形式的选取与实施、学习评价的开展。通过研读2022年版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主题开发,为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主题内容开发提供参考。根据所构建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模式,设计了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和以单元式学习为主两种形式的教学案例。
基于Moodle平台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与开发
这是一篇关于Moodle平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总目标,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在高中普遍开设,但笔者在山东济南某重点高中担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习过程中切实体会到,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枯燥、教学方式相对单一,再加上教师、家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动力不足,直接导致无法真正达到新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的要求。学习平台作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无疑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率学习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而Moodle作为一个开源、免费且功能强大的课程管理系统,成为教师建设课程学习平台的理想选择。本研究就是在Moodle平台上来设计开发适用于山东省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为高中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课程学习平台。 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行动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对基于Moodle平台进行课程设计与开发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对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设计、课程开发等概念的界定,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等进行了剖析,并阐述了这些理论对本研究的指导意义。 2.对本论文相关现状的研究。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Moodle平台的应用现状,通过对山东济南某高中的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基于调查的统计结果分析了当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现状,从而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和现实基础。 3.Moodle平台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优势分析。通过了解Moodle平台的结构体系和功能特性,将其与其他几种课程管理系统进行比较,结合比较的结果阐述了利用Moodle平台来设计开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 4.基于Moodle平台进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开发。主要包括设计开发前期对学习者和课程的分析,总结了基于Moodle进行课程设计的原则,提出了Moodle平台下的课程设计模式,并依据设计原则和模式,归纳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开发的一般流程,为课程具体内容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5.课程内容的设计实例。以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字处理软件》一节为例,按照设计流程对其进行具体的设计,并将设计的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总结使用平台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章节的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文经过一系列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笔者的时间和能力有限,研究中仍然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会继续完善本论文的研究。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出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学生应该具有的综合素养,是不分学科的。不同学科中核心素养的表述方式是不同的,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为“2022年版课标”),其中明确提出“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不论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科学认知世界的角度看,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都是必要的。将跨学科主题学习纳入地理课程内容,把地理课堂放在真实的自然、社会场景中,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人地关系,并且学会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操作难点在于课程设计,因此本文的研究重点放在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意图为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开发提供更多可能性,为课程的具体实施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设计流程,从而推动跨学科主题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系统化和规范化。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整理国内外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状况,梳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发展趋势,发现当前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与教育组织都在强调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推进课程综合化实施,国内关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研究也逐渐起步,但仍缺乏权威、系统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地理学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相关研究亟待深入,由此确定本文突破的主要方向。第二,运用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程度进行统计分析,了解不同阶段初中地理教师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看法及具体的开发和设计现状,明确地理跨学科教学相关度较高的主要学科,阐述对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开发和设计进行研究的必要性。第三,结合上述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知发展理论、学习迁移理论等相关教学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以2022年版课标为依据,确定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的具体环节包括学习主题的选取、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形式的选取与实施、学习评价的开展。通过研读2022年版课标,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主题开发,为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主题内容开发提供参考。根据所构建的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设计模式,设计了以项目式学习为主和以单元式学习为主两种形式的教学案例。
STEAM教育理念下初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STEAM教育,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基于对昆明市部分学校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昆明市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的热情较高,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但由于本身课时紧张和疫情防控的要求,实施的机会较少,研学活动时间不足,研学深度难以达到预定目标;用STEAM教育理念指导地理研学旅行设计,能够满足在有限的时间里,从多学科视角、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设计出“大容量、高质量”、“综合性”的研学方案的需要。基于对《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分析,解读STEAM教育、多元智能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等理论,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STEAM教育理念下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策略和实践案例。在理论层面上:(1)重新阐释“旅行”、“研究”、“研学”、“研学旅行”、“地理研学旅行”5个逐级细化的概念;(2)提出六环节循环提升的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策略。即(1)以STEAM理念为引领,以地理学科属性为核心;(2)以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为目标;(3)依据教育、公益、安全、乡土、趣味五方面的“五星原则”设计策略;(4)融合“课程标准内容”与“区域STEAM要素”两大方面的内容挖掘设计策略;(5)基于“五个原则+多元主体+注重表现”评价学生研学表现的策略;(6)评价研学旅行的课程、教师行为,作为优化下一次设计的依据。在实践层面上:(1)以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和STEAM要素为指导,遵循地理研学旅行内容设计策略开发出《基于地理课程标准的初中研学旅行主题目录索引》(共87条)和《云南省义务教育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库目录索引》(共58条),方便在教学中适时适量地选择和组合研学课程。(2)开发出研学旅行的评价系统,以提升学生研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研学课程的有效性,包含评价学生研学过程和研学成果的《项目式学习过程评价量表》、《项目式学习作品评价量表》《项目式学习展演评价量表》,以及评价研学教师和研学课程的《项目式学习授课评价量表》;(3)根据STEAM教育理念下地理研学旅行设计策略设计出“东川红土地研学”和“西双版纳研学”两个综合性深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案例,示范设计策略的实践应用。研究认为,通过研学旅行的课程资源整合和课程设计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课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在保证地理学科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研学旅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代码工厂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489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