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大家推荐10篇关于验证的计算机专业论文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验证的10篇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如果你的论文涉及到验证等主题,本文能够帮助到你 基于PSS可复用测试场景的DMA验证 这是一篇关于验证,UVM,PSS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验证的10篇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如果你的论文涉及到验证等主题,本文能够帮助到你

基于PSS可复用测试场景的DMA验证

这是一篇关于验证,UVM,PSS,DMA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验证流程,在传统验证流程的基础上引入PSS(Portable Stimulus Standard)。相比于传统验证流程,该PSS的引入开创性地实现了模块级和系统级的场景复用,使得模块级验证和系统级验证能够并行实现。本文的验证流程通过在传统验证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大大缩短了系统级的验证时间,显著提升了验证效率,有助于推动验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根据验证层次,验证流程通常划分为模块级验证、子系统级验证和系统级验证三层。模块级和系统级验证侧重点不同,但对于模块级验证过的某些场景,在系统级还需要再次验证,从而消除在系统级模块集成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系统级验证中还需要调用模块级验证中所构建的验证场景。但模块级和子系统级利用System Verilog语言构建测试用例,而系统级使用C语言构建测试用例。验证语言的不同,使得场景复用成为验证流程中的一大难题。系统级验证耗用大量的时间和人员精力,成为验证效率提升的瓶颈。本研究提出的新型验证流程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择DMA模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系统设计。利用Core consultant工具创建符合需求的DMA模块,完成模块级设计。利用Core consultant工具创建AHB Fabric作为系统总线,进行Coretex-M3核、DMA、以及其它IP模块的集成连接,对部分外设信号和中断信号进行统一处理,完成系统级设计。基于DMA模块自身功能、结构和系统设计中DMA的功能,提取功能点。(2)搭建模块级和系统级验证平台。基于UVM方法学,设计诸如AHB agent、寄存器模型、计分板和覆盖率模型等验证组件,实现模块级验证平台。根据系统设计结构,在部分IP模块外部集成VIP通用验证模型,在Fabric预留端口接入验证组件作为外部存储,并将模块级验证平台集成到系统验证平台中,完成系统级验证平台的搭建。(3)引入PSS,构建测试场景。根据设计功能结构和已提取功能点,创建PSS模型,构建测试场景。利用in Fact工具,将已有的PSS场景转换为对应的SV和C测试用例,分别进行模块级和系统级验证。PSS引入验证流程是本文的创新点,利用PSS构建测试场景生成测试用例改变了传统的验证流程,模块级和系统级验证同时进行,缩短系统级验证时间,提高验证效率。(4)运行测试用例收集覆盖率。运行SV和C测试用例,检查测试用例运行结果,利用DVE软件观察典型测试用例波形。在所有测试用例运行结束后,通过DVE分析覆盖率收集情况,完成DMA验证。(5)验证所有测试用例,实现覆盖率收集的百分百。验证结果证明,本文所研究的验证流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将本文验证流程与传统验证流程进行对比,构建测试用例效率提升30%,证明PSS的引入实现了场景复用,优化了验证流程,并提高了验证效率。

基于OCL和AOP的面向对象软件系统行为监控与验证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软件行为,AOP,OCL,监控,验证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用户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多,软件系统变得愈加复杂、庞大,软件系统运行时时常发生错误。基于监控和验证的方法是确保软件可信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研究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的运行时监控和验证问题,提出了一个面向对象软件系统行为监控与验证模型,并围绕着实现该模型的理论、技术展开研究,设计并实现了该行为监控与验证模型。 针对软件行为描述问题,本文结合半形式化的UML与形式化的OCL设计并实现一个软件行为描述模型,结合OCL和本文监控与验证的关注点扩展了OCL,使其成为了自定义可扩展的OCL。通过使用增加前缀的方法来简化OCL解析,使得每个监控与验证关注点可对应一个或几个前缀,简化了OCL的解析过程,同时降低了用户使用OCL的复杂度。由于OCL以约束的形式描述类的属性或方法,即可以准确地约束软件行为,而这种行为往往是与业务逻辑相关的,任何一种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都不能得到这种原始的业务逻辑约束,所以结合OCL和UML描述软件行为有较大的优势。 针对软件行为监控与验证问题,利用AOP技术实现了对软件的行为进行监控与验证的原型系统。重点研究了如何由软件行为描述文件较为自动地生成监控使用的AOP方面类,如何在不修改程序源代码的情况下实现AOP加载时织入,如何分析并验证捕获到的软件行为是否符合行为描述文件中的预期等问题。同时,信息交互多处采用XML格式文件,应用程序中使用接口与DLL,这些特点都使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并便于易于维护和修改,对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在不修改待验证系统源代码的情况下进行监控与验证。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JSP的短信通知系统,将软件行为监控与验证模型应用到这个系统当中。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软件行为监控与验证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基于AMBA总线的DMA控制器的设计

这是一篇关于DMA控制器,AHB-Lite协议,地址边界,验证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集成电路工艺水平不断提升,芯片设计难度逐渐增大。为了提高芯片的设计效率,以IP(Intellectual Property)复用为基础的SoC(System on Chip)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芯片设计厂商的青睐。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SoC中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急剧增加,DMA(Direct Memory Access)技术是一种实现芯片中各个模块之间数据快速交换的有效方式。该技术采用DMA控制器实现系统中各个模块间数据传输的功能,CPU只需要在传输之前配置DMA控制器。在有数据需要传输时它能自动完成数据传输操作。与此同时,CPU可以执行其他操作,这样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并行能力。本文旨在设计一款基于AMBA(Advanced Microcontroller Bus Architecture)总线的多通道DMA控制器以实现SoC系统中数据高速传输的功能。本文在深入研究 AHB-Lite(Advanced High-performance Bus Lite)协议和 DMA控制器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面积上进行优化的多通道DMA控制器的设计方案。该控制器具有一个基于AHB-Lite的主机传输接口和一个从机配置接口,内建8个功能可独立配置的DMA通道。各个通道支持传输优先级可配置,支持传输数据位宽、突发传输类型、地址变化方式、传输方向和设备的大小端存储模式等参数的可配置。控制器还支持链表结构,支持分散/集中的数据传输方式。相比于传统DMA控制器,本文的优势是提出了 8个通道共用一个传输控制模块的设计方案来优化控制器的面积,同时还阐述了多拍突发传输跨越1KB地址边界时的处理方法。结合设计的功能需求,本文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进行模块划分,然后完成各个模块的设计。在完成DMA控制器的RTL(Register Transistor Level)设计工作后,本文首先搭建了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oC验证平台并提取需要验证的功能点,分别基于VCS 的软件仿真平台和 Xilinx 的 FPGA(Field Programable Gate Language Array)硬件仿真平台完成了 DMA控制器的功能仿真和原型验证。然后在SMIC 55nm工艺下完成了设计的逻辑综合,综合结果表明DMA控制器的时钟频率能达到150MHz,面积为78031μm2。接下来,在Formality工具中将综合产生的门级网表和RTL代码进行一致性验证。以上过程产生的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DMA控制器功能完善,性能可靠,可以达到设计的功能和性能需求,能够应用在SoC系统中实现设备之间数据传输操作,并且其数据吞吐率可以达到1.828Gbps同时还兼具面积上的优势。

2x2 MIMO-OFDM实时平台设计与开发

这是一篇关于MIMO,OFDM,实时平台,验证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近两年来,3G体系在中国已经趋于成熟发展,后3G技术成为众多研究人员的关注热点,并且无线通信委员会最近公开了能够提供宽带数据服务的技术,例如:多媒体流、高清电视等。因此,后3G系统的发展方向为高速率通信系统,需要协调解决吞吐量、覆盖率和可靠性三个方面的需求。 多输入多输出技术是通过空间多分复用来普遍用于提高通信可靠性和提高数据吞吐量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已经被认为是多径衰落环境中通过接收端使用简单的均衡技术接收信号最有效的方法之一。MIMO-OFDM系统结合了这两种技术,吸引了当今无线通信领域的关注。IEEE802.11n标准支持MIMO-OFDM某一特定模式;IEEE802.11ae任务组已经开始了建立下一代WLAN标准,带宽在6Gbps以下,吞吐量目标是MAC层达到1GbpS。综上所述,对MIMO-OFDM技术的研究在通信界已经炙手可热。然而MIMO-OFDM的性能只是在理论和仿真级上被证明,对于其硬件实现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性。 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始进行MIMO-OFDM平台的设计、开发与验证。在各种国际会议和期刊中,相关的论文也频频出现。然而对于如何建立一个具有通用性、可扩展性、可靠实时传输和实时验证的平台,却没有定论。完全软件实现MIMO-OFDM平台,虽然具有设计周期短,易于实现等优点,但是却缺乏验证平台的最初的出发点—在实际环境中实时测试MIMO-OFDM技术的性能;完全硬件实现MIMO-OFDM平台,克服了完全软件设计的缺点,但对比而言,挑战更多,如设计开发周期长、可扩展性差和算法修改实现困难;二者折中,可以兼具两者优点,但是软硬件结合设计的平台,移植到硬件实施的结果还未可预测。在MIMO-OFDM验证平台设计标准各不相同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可以具有上述优点,也可以克服相应缺点,并且能够展现各自特色的MIMO-OFDM实时平台,成为越来越多的研究工作人员的开发目标。 基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基于硬件实现的,实时性高的多输入多输出多载波(MIMO-OFDM,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无线通信系统验证平台,目标在于研究真实无线信道环境下,MIMO-OFDM技术的可实现性和性能问题。该平台主要基于FPGA实现,具有模块化、实时性、可验证功能,信号基带处理和中频处理完全自主研发,模拟数字转换器和射频天线模块采用商业化产品,其目的在于降低开发周期,避免现在已经成熟的技术的不必要二次开发。本2x2MIMO-OFDM验证平台可以用于教学、科研与商业合作等方面,也可以用于最新MIMO-OFDM技术最新研究技术的实现与功能验证。文章最后介绍了现已实现的基于IEEE802.11n标准的2x2MIMO-OFDM实时平台的实验结果。

FCC待生剂稳态连续再生评价方法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评价,再生,烧焦,催化裂化,流化床,验证,设计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催化剂再生是炼厂催化裂化工艺的必不可少的工艺流程,如何获得和工业装置操作接近的催化剂再生特性是成功开发新型催化剂或助剂的重要一环。目前催化剂再生特性的实验室评价一般通过小型固定流化床或中试装置开展,但两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尤其距离工业装置的真实再生工况差别很大,所得出的评价数据在实际工业应用过程的指导价值有限。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套基于连续定量加料、溢流排料的实验室级小型连续式催化裂化再生过程评价装置,由于时间有限,本研究仅开展了冷模实验和热模实验装置的初步设计。冷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在小型评价装置上实现催化剂连续加料排料以及保持再生器藏量稳定等技术措施的可行性。另外,也进行了部分FCC待生剂再生过程污染物转化特性的热态实验,其目的是进一步熟悉FCC助剂的传统评价方法及其催化转化特性,为将来开发基于新型连续式催化裂化再生过程评价装置的FCC助剂评价方法奠定基础。论文首先进行了稳态连续再生评价装置流程设计、工艺参数确定和关键尺寸计算。接着在一套相同尺寸冷模装置上进行了冷模实验,以验证装置结构合理性、操作条件变更影响以及装置的最佳结构搭配方案。通过对压力和压力脉动的测量以评价床层流化质量;通过测量在不同时刻进出床层颗粒的含碳量,开发了一种新的颗粒颗粒停留时间分布测量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小型评价装置流化床的颗粒停留时间分布特性。随后,在一套传统小型固定流化床评价装置上对FCC待生剂开展程序升温热解、程序升温氧化和快速烧焦实验。通过监测CO、CO2、SO2、NO、HCN等烟气污染物,研究了温度和氧浓度对FCC待生剂再生过程烟气污染物转化的影响。冷模实验结果表明,在表观气速0.06~0.18m/s,固体循环量0.6~1.8g/s的操作范围内,本研究设计的密相段内径为60mm,溢流管内径为8mm的流化床结构可以实现催化剂的定量连续稳态进出以及床层内部催化剂藏量的稳定。实验发现,随着表观气速升高,床层压力脉动增大,藏量略有减少;开孔面积小气体分布器对应的床层压力脉动更小,大环径的环状气体分布器可以实现更好的床层流化质量;表观气速对颗粒停留时间分布影响较小,但颗粒循环量对颗粒停留时间影响较大。烟气污染物转化研究结果表明,FCC待生剂在500~600oC时热解产生SO2,但未监测到含N污染物;在程序升温氧化和快速烧焦实验中CO、CO2、SO2、NO随温度和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HCN随温度先增加后减少,随O2浓度增加;在550~750oC的再生实验中含N化合物如NO、HCN开始出现的时间以及达到峰值的时间均晚于C、S的反应产物CO、CO2、SO2。最终,基于冷模实验的验证结果和小型热态实验的经验,完成了热态连续式FCC再生评价实验装置的工艺和结构设计,目前已交付制造厂加工。

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这是一篇关于电子证照,OFD版式标准,制证,发证,验证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电子证照相比于传统的纸质证照,具有诸多优势,是各级政府深度推行网络化审批的必要构件,是解决“办证难”、“易丢失”以及“假证伪证”等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实现相关行业内证照多部门、多系统信息安全信息共享的必须要求,对政府办公等公共事业有很大提升,进一步提升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本文以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课题,首先介绍了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并对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到了设计和实现的方向。其次通过对工信部ITSS工作组的实地调研,摸清了工信部ITSS工作组对电子证照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针对实际需求做出了需求分析,明确了相关业务功能及设计内容,本项目将依托国家自主的OFD版式标准及相关技术,研发包含各类电子证照的证照制作、加工、查阅、验证、套打、公开发布等全过程管理的系统软件,具体功能包括制证管理、证照管理、证照查询、证照验证、证照发布和系统管理共六大功能模块。解决了工信部ITSS工作组制证、出证、验证、查询、保存等难题。在系统设计实现方面,介绍了B/S结构、三层结构、版式标准、OFD版式证照生成、OFD文件阅读与发布等相关技术,其次对系统整体做了描述,制定了系统的设计原则,并介绍了系统总体架构设计,包括系统的功能模块框架、数据流程、系统关键流程设计、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等相关内容,最后对功能和性能进行了测试,证明了系统的实现的正确性,达到了客户的要求。通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证照电子化的各项业务流程,在本项目中参与设计了各类电子证照的生成与加工模型,规范了业务和功能流程,同时承担了会员证书管理、发放对象管理和证照查询统计三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开发和测试验证,解决了国家OFD标准在证照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和实现。整个的系统建设历时一年零一个月时间,系统的成功使用,不但解决了工信部ITSS工作组长久以来对证书制证、出证、保存、销毁的问题,完全实现了证照的电子化,同时也证明了本文所运用新技术的符合性,为推广电子证照在国内的应用积累了经验,实现了客户的要求,达到了研究的目的。

基于PSS可复用测试场景的DMA验证

这是一篇关于验证,UVM,PSS,DMA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新的验证流程,在传统验证流程的基础上引入PSS(Portable Stimulus Standard)。相比于传统验证流程,该PSS的引入开创性地实现了模块级和系统级的场景复用,使得模块级验证和系统级验证能够并行实现。本文的验证流程通过在传统验证流程的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大大缩短了系统级的验证时间,显著提升了验证效率,有助于推动验证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根据验证层次,验证流程通常划分为模块级验证、子系统级验证和系统级验证三层。模块级和系统级验证侧重点不同,但对于模块级验证过的某些场景,在系统级还需要再次验证,从而消除在系统级模块集成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所以系统级验证中还需要调用模块级验证中所构建的验证场景。但模块级和子系统级利用System Verilog语言构建测试用例,而系统级使用C语言构建测试用例。验证语言的不同,使得场景复用成为验证流程中的一大难题。系统级验证耗用大量的时间和人员精力,成为验证效率提升的瓶颈。本研究提出的新型验证流程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择DMA模块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构建系统设计。利用Core consultant工具创建符合需求的DMA模块,完成模块级设计。利用Core consultant工具创建AHB Fabric作为系统总线,进行Coretex-M3核、DMA、以及其它IP模块的集成连接,对部分外设信号和中断信号进行统一处理,完成系统级设计。基于DMA模块自身功能、结构和系统设计中DMA的功能,提取功能点。(2)搭建模块级和系统级验证平台。基于UVM方法学,设计诸如AHB agent、寄存器模型、计分板和覆盖率模型等验证组件,实现模块级验证平台。根据系统设计结构,在部分IP模块外部集成VIP通用验证模型,在Fabric预留端口接入验证组件作为外部存储,并将模块级验证平台集成到系统验证平台中,完成系统级验证平台的搭建。(3)引入PSS,构建测试场景。根据设计功能结构和已提取功能点,创建PSS模型,构建测试场景。利用in Fact工具,将已有的PSS场景转换为对应的SV和C测试用例,分别进行模块级和系统级验证。PSS引入验证流程是本文的创新点,利用PSS构建测试场景生成测试用例改变了传统的验证流程,模块级和系统级验证同时进行,缩短系统级验证时间,提高验证效率。(4)运行测试用例收集覆盖率。运行SV和C测试用例,检查测试用例运行结果,利用DVE软件观察典型测试用例波形。在所有测试用例运行结束后,通过DVE分析覆盖率收集情况,完成DMA验证。(5)验证所有测试用例,实现覆盖率收集的百分百。验证结果证明,本文所研究的验证流程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将本文验证流程与传统验证流程进行对比,构建测试用例效率提升30%,证明PSS的引入实现了场景复用,优化了验证流程,并提高了验证效率。

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这是一篇关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胆总管结石,复发,列线图,验证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 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取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尝试构建结石复发的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以便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方法在2017年1月—2020年12月之间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行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共计813例,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后,有665例患者入组,将入组患者按照8:2随机抽取,532例(80%)作为建模组,133例(20%)作为验证组,根据患者首次ERCP治疗6个月后是否出现结石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未复发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之间差异。在建模组中,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进行的验证均采用C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AUC)评估模型的区分度,采用校准图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采用Bootstrap重复抽样的方法计算校正后的C指数。在验证组中,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整体鉴别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和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来比较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和以往发表的评分系统的预测能力,通过绘制两组模型的决策曲线分析法(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曲线和新模型的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CIC)来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1.根据胆总管结石复发的定义,在建模组532例患者中,复发患者131例,未复发患者401例,复发率24.6%;在验证组133例患者中,复发者38例,未复发者95例,复发率28.6%。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囊切除术后、既往胆道外科手术史、胆总管直径、结石直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治疗方式与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扩张、胆汁细菌培养阳性、乳头括约肌切开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以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直径、胆汁细菌培养阳性、乳头括约肌切开这四个因素来构建预测模型,并以列线图的形式进行可视化。在建模组中,模型C指数和AUC值为0.810(95%CI:0.770-0.846),校正C指数为0.822,校正曲线表明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5.在验证组中,模型C指数和AUC值为0.851(95%CI:0.771-0.912),校正C指数为0.862,校正曲线表明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一致性。6.在验证组中,列线图模型的AUC值为 0.851(95%CI:0.771-0.912),评分系统的 AUC 值为 0.771(95%CI:0.677-0.848),P=0.248。以结石复发为观察终点,两个模型间比较,IDI=0.246(95%CI:0.142-0.349),P=0.000,表明发生和未发生复发结局事件样本的平均预测风险差异在列线图模型中提高了 24.6%。分组总体 NRI=0.495(95%CI:0.231-0.759),P=0.000。连续总体NRI=0.968(95%CI:0.650-1.287),P=0.000。临床决策分析提示使用列线图模型在0.4-0.8的阈概率区间列线图的净受益率明显高于已有的评分系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1.在胆总管结石首选ERCP治疗的情况下,术后结石复发率仍然较高;2.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扩张、胆汁细菌培养阳性、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是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3.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新型的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风险预测模型,经验证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一致性;4.在验证组中,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ERCP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的预测能力不劣于已有的评分系统,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使用该模型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

基于AMBA总线的DMA控制器的设计

这是一篇关于DMA控制器,AHB-Lite协议,地址边界,验证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集成电路工艺水平不断提升,芯片设计难度逐渐增大。为了提高芯片的设计效率,以IP(Intellectual Property)复用为基础的SoC(System on Chip)设计方法越来越受到芯片设计厂商的青睐。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SoC中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急剧增加,DMA(Direct Memory Access)技术是一种实现芯片中各个模块之间数据快速交换的有效方式。该技术采用DMA控制器实现系统中各个模块间数据传输的功能,CPU只需要在传输之前配置DMA控制器。在有数据需要传输时它能自动完成数据传输操作。与此同时,CPU可以执行其他操作,这样能够显著提高系统的并行能力。本文旨在设计一款基于AMBA(Advanced Microcontroller Bus Architecture)总线的多通道DMA控制器以实现SoC系统中数据高速传输的功能。本文在深入研究 AHB-Lite(Advanced High-performance Bus Lite)协议和 DMA控制器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面积上进行优化的多通道DMA控制器的设计方案。该控制器具有一个基于AHB-Lite的主机传输接口和一个从机配置接口,内建8个功能可独立配置的DMA通道。各个通道支持传输优先级可配置,支持传输数据位宽、突发传输类型、地址变化方式、传输方向和设备的大小端存储模式等参数的可配置。控制器还支持链表结构,支持分散/集中的数据传输方式。相比于传统DMA控制器,本文的优势是提出了 8个通道共用一个传输控制模块的设计方案来优化控制器的面积,同时还阐述了多拍突发传输跨越1KB地址边界时的处理方法。结合设计的功能需求,本文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原则进行模块划分,然后完成各个模块的设计。在完成DMA控制器的RTL(Register Transistor Level)设计工作后,本文首先搭建了基于ARM Cortex-M3内核的SoC验证平台并提取需要验证的功能点,分别基于VCS 的软件仿真平台和 Xilinx 的 FPGA(Field Programable Gate Language Array)硬件仿真平台完成了 DMA控制器的功能仿真和原型验证。然后在SMIC 55nm工艺下完成了设计的逻辑综合,综合结果表明DMA控制器的时钟频率能达到150MHz,面积为78031μm2。接下来,在Formality工具中将综合产生的门级网表和RTL代码进行一致性验证。以上过程产生的结果表明,本文所设计的DMA控制器功能完善,性能可靠,可以达到设计的功能和性能需求,能够应用在SoC系统中实现设备之间数据传输操作,并且其数据吞吐率可以达到1.828Gbps同时还兼具面积上的优势。

基于OCL和AOP的面向对象软件系统行为监控与验证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软件行为,AOP,OCL,监控,验证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用户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多,软件系统变得愈加复杂、庞大,软件系统运行时时常发生错误。基于监控和验证的方法是确保软件可信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研究面向对象软件系统的运行时监控和验证问题,提出了一个面向对象软件系统行为监控与验证模型,并围绕着实现该模型的理论、技术展开研究,设计并实现了该行为监控与验证模型。 针对软件行为描述问题,本文结合半形式化的UML与形式化的OCL设计并实现一个软件行为描述模型,结合OCL和本文监控与验证的关注点扩展了OCL,使其成为了自定义可扩展的OCL。通过使用增加前缀的方法来简化OCL解析,使得每个监控与验证关注点可对应一个或几个前缀,简化了OCL的解析过程,同时降低了用户使用OCL的复杂度。由于OCL以约束的形式描述类的属性或方法,即可以准确地约束软件行为,而这种行为往往是与业务逻辑相关的,任何一种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都不能得到这种原始的业务逻辑约束,所以结合OCL和UML描述软件行为有较大的优势。 针对软件行为监控与验证问题,利用AOP技术实现了对软件的行为进行监控与验证的原型系统。重点研究了如何由软件行为描述文件较为自动地生成监控使用的AOP方面类,如何在不修改程序源代码的情况下实现AOP加载时织入,如何分析并验证捕获到的软件行为是否符合行为描述文件中的预期等问题。同时,信息交互多处采用XML格式文件,应用程序中使用接口与DLL,这些特点都使模型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并便于易于维护和修改,对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系统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在不修改待验证系统源代码的情况下进行监控与验证。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JSP的短信通知系统,将软件行为监控与验证模型应用到这个系统当中。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软件行为监控与验证模型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设小屋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5348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