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治疗方案对冠心病合并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冠心病,射血分数中间值型心力衰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背景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国民的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我国的疾病谱也发生明显的转变。据我国卫计委最新统计,心血管病现已超过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从2005年的第四位跃居至2020年的疾病死亡率首位,且呈现在低龄化、低收入群体中快速增长及个体聚集趋势。在心血管疾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rte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作为其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严重威胁国民的健康;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得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长期的心肌缺血或坏死导致心肌纤维化,从而表现为心脏扩大及心力衰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主要表现为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体循环和肺循环瘀血,心搏出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HF作为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以其“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再住院率、高花费、发病率不断攀升”的特点,成为心血管领域尚未完全攻克的堡垒。2016年ESC欧洲心衰指南及2018年中国心衰指南首次提出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Midrange Ejection Fraction,HFmrEF),即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在40-49%间的心衰,其最主要病因为CHD。研究表明,CHD所致的HF预后较非CHD差,而HFmrEF的预后可向射血分数减少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 Fraction,HFrEF,LVEF≤4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Preserved Ejection Fraction,HFpEF,LVEF≥50%)转化,且向HFrEF转化的患者预后较HFpEF差。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因其操作简便,创伤较小、术后康复较快和紧急情况下能实现血管重建等优点已成为一种治疗CHD的重要手段。PCI可改善冠脉供血、恢复冬眠心肌的功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对合并CHD的HFmrEF患者行PCI是否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预后尚有争议。本研究旨在观察PCI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CHD合并HFmrEF患者心功能、活动耐力、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再入院次数方面的影响。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不同治疗方案(PCI联合药物治疗或单纯药物治疗)对CHD合并HFmrE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CHD合并HFmrEF患者285例,其中198例患者接受PCI治疗,87例患者接受单纯药物治疗。接受PCI治疗患者按照PCI后是否完全血运重建分为完全血运重建组105例、不完全血运重建组93例。通过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电子系统收集各组患者入院期间临床症状及相关病史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情况、血清学指标: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TnT)、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心脏多普勒彩色超声情况、6分钟步行试验(6MWT)及基础用药情况是否存在差异,比较各组患者6个月及12个月时心功能指标包括NT-proBNP、LVEF、LVEDD、LVFS、6MWT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再入院次数差异。结果1.完全血运重建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组、单纯药物治疗组三组间患者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既往心梗病史、既往溶栓史、CHD家族史、吸烟史、脑血管病史、外周血管病史、心律失常病史、冠脉病变数目、血清学指标、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基础用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记录并分析治疗6个月MACE发生情况,单纯药物治疗组最高,完全血运重建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仅靶血管重建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时MACE发生率、再次入院次数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发生率均为单纯药物治疗组最高,不完全血运重建组次之,完全血运重建组最低。其中单纯药物治疗组再发心绞痛(包括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显著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包括心源性死亡在内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及再发狭窄的发生率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记录并分析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12个月时的血清学、心脏彩超指标及6分钟步行试验复查资料,三组患者分别组内比较,NT-proBNP、LVEDD数值均较基线下降,而LVEF、LVFS、6MWT数值均较基线上升,除单纯药物治疗组LVEF、LVEDD在治疗6个月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指标在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12个月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时上述指标较6个月时改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分析三组患者治疗6个月、12个月时随访资料的组间比较:治疗6个月时,NT-proBNP、LVEDD在完全血运组数值最低,其次为不完全血运重建组,单纯药物治疗组最高,单纯药物治疗组与完全血运重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时二者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FS、6MWT数值在治疗6个月、12个月时,完全血运重建组最高,不完全血运组次之,单纯药物治疗组最低,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单纯药物治疗或PCI(无论是否完全血运重建)联合药物治疗均可改善CHD合并HFmrEF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2.相较于单纯药物治疗,完全血运重建治疗在改善患者心功能和预后方面最佳,其次为不完全血运重建治疗。3.三组患者治疗12个月在心功能、活动耐力方面改善较6个月显著,即干预治疗可使患者长期获益。4.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PCI联合药物治疗CHD合并HFmrEF患者可明显降低再入院次数和MACE发生率,特别是心绞痛发生情况。
基于数据挖掘的徐云生教授辨治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临证经验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数据挖掘,2型糖尿病,冠心病,临床经验,用药规律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运用Fang Net平台分析徐云生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的临床病例,以探索、总结徐教授治疗该疾病的用药规律与临证经验,从而优化、指导临床用药,为T2DM合并CHD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更多诊疗思路。方法:收集徐云生教授于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诊治的T2DM合并CHD的病例,共筛选出病案144份,借助Fang Net平台与本地数据管理软件,运用频数统计、Page Rank算法、Jaccard算法、聚类分析法等方法,对这些病案进行统计分析,以总结得出徐教授治疗该病的用药规律与临证经验。结果:(1)药物性味归经:药物四气以寒性、温性、平性药为主,五味以甘味、苦味、辛味药为主,归经以归肝、脾、肺、心、胃经为主。(2)用药频率:144份病案中,共使用249味中药,其中用药频率最高的药为丹参。(3)核心药物:根据Page Rank算法,徐教授治疗T2DM合并CHD的核心药物是丹参、川芎、黄连、炙甘草、葛根、黄芪、茯苓、瓜蒌、清半夏、白芍、桂枝、赤芍、牡丹皮、当归、川牛膝、山药、郁金、党参、红花、泽泻、麦冬、薤白、柴胡、五味子、麸炒白术、枸杞子、桃仁、薏苡仁。(4)药对组合:根据Jaccard算法,徐教授治疗T2DM合并CHD的常用药对是桃仁-红花、龙骨-牡蛎、苍术-玄参、龙骨-芦根、瓜蒌-薤白、枸杞子-菊花、赤芍-白芍、麦冬-五味子、柴胡-白芍、菊花-桑枝、醋莪术-苏木。(5)药物-症状关系:处方中常见的药物-症状组合为心前区疼痛-丹参,口干-葛根/山药,脉沉细/气短/多汗-黄芪,头晕-葛根,胸闷-瓜蒌/当归/薤白/怀牛膝,眠差-炒酸枣仁。(6)药物聚类分析:共挖掘出10组(C1~C10)药物聚类组合,涉及39种药物。结论:(1)结合用药规律可见,徐教授认为T2DM合并CHD的发病围绕四个环节展开,即肝郁脾虚、气阴亏耗、痰瘀互结、心络不通;(2)徐教授辨治T2DM合并CHD以调肝化瘀和络,健脾通阳泄浊为基础治法,并结合患者体质,重视“治未病”理念的应用,主张心肝同调、心脾同调、心肾同调。
急性心肌梗死PCI前后的Q-T离散度变化的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Q-T离散度,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PCI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前后QT离散度的测定,探讨AMI患者经PCI治疗后QT离散度的变化,从而估测PCI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指标的影响,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直接PCI对心肌区域性复极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12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常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测定,并调查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和血脂情况。分为AMI急诊PCI组30例;AMI择期PCI组30例;冠心病心绞痛PCI组30例;另外选取行冠脉造影未见异常的对照组30例。对各分组患者在冠脉造影前均行常规12导体表心电图检查。并于PCI后即刻,1天、3天、5天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评价比较各组各时间段QTd的变化:AMI患者与同期住院期间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QTd的变化;AMI急诊PCI组与AMI择期PCI组QTd的变化对比;AMI择期PCI组与冠心病心绞痛PCI组QTd的变化对比。 结果:AMI患者QTd分别为72.32±17.33ms、76.05±17.77ms较对照组35.09±10.02ms明显增加(P<0.01);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即刻、1天、3天、5天时QTd分别为49.05±14.18ms、46.05±10.72ms、43.23±7.32ms、40.01±2.78ms,较AMI择期PCI组的QTd分别为57.77±17.03ms、54.16±15.51ms、48.44±11.34ms、44.95±9.18ms均明显缩短(P<0.05),急诊PCI组术后即刻QTd为49.05±14.18ms较术前72.32±17.33ms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3天时QTd为43.23±7.32ms较术前缩短(P<0.05)。冠脉正常对照组和AMI急诊PCI组、冠心病心绞痛PCI组、AMI择期PCI组的QTd有显著性差异(p<0.05);AMI急诊PCI组和冠心病心绞痛PCI组、AMI择期PCI组的QTD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AMI患者QTd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成功的PCI是通过再通闭塞的冠脉增加心肌血供、氧供,恢复冬眠心肌的细胞生化代谢功能及电活动,改善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急诊PCI可早期恢复再灌注,从而降低QTd。QTd作为一种简单、重复性好的非侵入性方法可间接测量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为心梗预后提供一定价值的动态观察指标。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冠脉狭窄程度与颈动脉弹性的临床对照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内中膜厚度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背景 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最多见于大中动脉的内中膜,随着年龄增长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引起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动脉血供减少失去弹性和管腔狭窄,最终引起脏器功能性病变。动脉粥样硬化后大动脉的主要改变是弹性降低,颈动脉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的一个“窗口”,其弹性功能的检测将有利于早期评估冠心病患者动脉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手段较多,目前无创性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近年来,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不但在评价局部心肌功能的速度、应变、应变率显像研究方面已广泛受到重视,而且在评价颈动脉方面也显示出广阔的前景。VVI技术与传统技术和多普勒技术相比更具优越性。首先,VVI的工作方式不受角度影响;其次,VVI可以获得管壁任意方向的运动信息;另外,VVI根据描记点跟踪颈总动脉内膜,自动确定向心运动为中心,不受动脉搏动引发的摆动影响,提高了检测的可重复性。 目的 1.评价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2.探讨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短轴无斑块部位的速度、应变、应变率的变化规律。 3.探讨颈总动脉长轴内膜速度、应变、应变率与不同程度冠心病的相关规律,以探索颈总动脉及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无创性方法。 选择2010年3-11月6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不同狭窄程度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1-75岁,平均(61.8±8.3)岁。对照组20例正常人,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35-73岁,平均(58.2±10.8)岁。 采用西门子公司Siemens Acuson Sequoia 512型彩色超声诊断仪,15L8w-s高频探头,频率为8-14MHz,使用(Siemens syngo US Workplace 3.0)软件分析,西门子公司提供。 对60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不同狭窄程度冠心病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组行颈总动脉超声检查,利用VVI分析软件观测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平面上各壁收缩期峰值速度(Velocity,Vsm)、收缩期峰值应变(Strain,Ssm)及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train rate,SRsm),同时观测颈总动脉管壁长轴平面上收缩期峰值速度(Vsm)、收缩期峰值应变(Ssm)及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m),与正常组对照分析,揭示不同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管壁短轴和长轴平面的不同运动状态,对比不同程度冠心病患者大动脉弹性异常情况。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3.0分析软件,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变量之间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不同的冠脉病变组中颈总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2.冠心病组无斑块部位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各壁颈总动脉短轴径向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分别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各壁与正常对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3.冠心病组多支病变组与双支病变组颈总动脉无粥样硬化斑块部位长轴收缩期径向最大运动速度、应变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单支病变组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大致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心病患者Vs、Ssm、SRsm较对照组降低,VVI技术可较好地分析颈总动脉管壁Vs、Ssm及SRsm,能较早期为临床提供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管壁的弹性变化。
基于医案数据分析的小陷胸汤加减的证治特点及临床应用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小陷胸汤,数据挖掘,证治特点,冠心病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本文通过从不同角度对小陷胸汤加减的证治特点和临床应用进行研究探讨,以期在前人整理归纳的基础上,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应用,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依据与参考。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通过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对数据库文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讨小陷胸汤加减的方证规律;2.同时对于睿教授门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病例进行整理分析;3.应用Cite Space软件绘制小陷胸汤的知识图谱,总结其发展概况,作者及机构合作关系,热点及前沿趋势。结果:1.通过对数据库文献中294个医案进行分析,发现所涉及主治疾病种类43种,前三位的疾病分别为胸痹、胃痛、咳嗽;用药性味以寒性(45.27%)为主;五味以苦味(39.99%)为主;多归胃、脾、肺经;使用频次最多加味中药为枳实,频数大于17的中药中,功效以补虚药为主,其次分别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胸痹病证中,主要配伍丹参、枳实、郁金、当归、川芎等;胃痛病证中,主要配伍陈皮、枳实等;咳嗽病证中,主要配伍杏仁、浙贝母、桔梗等。2.通过对68例门诊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男性38例,女性30例,男:女≈1.27:1;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60—69岁约占35.29%,其次为50—59岁约占25.00%,以中老年居多;舌脉指征主要以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腻或苔白厚腻,弦滑脉或脉滑数为主;主要的用药功效以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3.通过对小陷胸汤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发现共纳入文献567篇,文献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孙勤国7篇;发文量最高的机构为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1)疾病领域方面(2)研究方法方面(3)辩证分型方面(4)加减方临床治疗方面(5)作用机制方面;研究的热点方向主要是(1)2型糖尿病(2)临床疗效等。结论:本文从多角度对小陷胸汤加减进行剖析,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业设计工坊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47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