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概念的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大概念,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大概念是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转化的关键点。基于该理念下的单元教学从组织形态的角度能为设计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开展课程实施以及建构评价体系指引方向。在学科教学中开展以大概念统领的整体性教学是未来教学的大趋势,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面对和探索的主要课题。因此,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期提升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文献梳理与概念界定。通过文献分析法,研究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大概念和单元教学设计的研究现状,并明确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二、高中物理单元教学设计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法,对单元教学设计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并结合教师访谈,进一步明确后续教学设计及实践工作的关键点。三、单元教学设计路径探讨。综合已有大概念课程设计模式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框架,结合调查启示,搭建起本研究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四、单元教学案例开发。依据教学设计基本流程,开发了宏观层面的单元整体设计和微观层面的单个课时设计,促进“大概念→单元→主题→课时”的深度融通。五、单元教学实践及效果分析。在教育实习过程中,以重组“静电场”单元为例,在D中学开展教学实践。选取两个成绩相近的班级作对比处理,教学结束后对对实验班和对照班都进行标准化测验,利用SPSS26.0做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用直观的数据分析大概念的实践价值。通过教学实践前后测分析和标准化测验结果表明,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和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上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生物学核心素养,馆校合作课程,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发挥生物学科育人功能的关键。随着科技馆等场馆的普及与发展,开设馆校合作课程是一条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可行路径。馆校合作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拓展了学校教育空间,能有效弥补学校教学资源匮乏、教学空间受限的缺憾。近年来,馆校合作课程蓬勃发展,课程数量不断增长,课程形式日益丰富,受众日益广泛,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课程设置与学校课程相脱节,课程内容的选择随意性较大,教育人员缺乏学科教育背景等。有关馆校合作课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科学、美术、历史等学科,生物学馆校合作课程的研究较少,为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加强馆校合作课程与学校生物学课程的衔接,使馆校合作课程的开展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深入探索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的设计与实践路径。本研究围绕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践开展研究。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思路。其次,对生物学核心素养、馆校合作课程等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综述国内外馆校合作课程研究进展,并通过Cite Space科学知识图谱说明核心素养与馆校合作结合的必要性。本研究为了解中学生物学教师参与馆校合作课程开发的现状及实际诉求,通过对一线中学生物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究馆校合作课程的开展现状;最后本研究确立了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框架,并将此设计框架应用于“探秘五感之眼与视觉”馆校合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依据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以及展教人员访谈反馈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调查结果显示,馆校合作课程在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育人价值得到中学生物学教师的高度认同,但中学生物学教师对馆校合作课程的关注度与利用率整体偏低。41.9%的中学生物学教师表示在开展馆校合作课程时有明确的课程目标。馆校合作课程的评价主要依据教师反馈和学生反馈,采用的评价方式大多为学生作品、学习单和课堂作业等。教师参与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意愿强烈,但只有不到半数的(48.4%)教师认为自己有充沛的精力进行馆校合作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教师参与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施需要学校、科技馆等多方给予支持。(2)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框架以生物学核心素养为指引,场馆专家、研究者和中学生物学教师共同参与,课程设计的基本环节以ADDIE模型为理论依据进行设计,具体包括前期分析、内容设计、教学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环节。前期分析环节包括课程对象分析、课标及教材分析和场馆环境分析,内容设计环节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和设计课程活动,教学开发环节包括教学流程设计和学习单设计,课程实施环节包括课程前期准备和课程实施流程,课程评价环节包括问卷调查和学生、教师访谈。(3)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探秘五感之眼与视觉”馆校合作课程实现了生物学、物理等学科的融合,体现了跨学科教育理念。课程评价采用问卷、访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收集到的问卷及访谈结果显示,“探秘五感之眼与视觉”馆校合作课程在提升学生相关核心素养方面效果显著,学生在生命观念维度,科学思维维度、探究实践维度和社会责任维度的后测成绩分别提高了24.1%、21.2%、17.0%和16.3%。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高,展教人员对本课程认可度高,认为课程案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达到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目标。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的设计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实现馆校合作课程的育人价值。本研究的实践探索将为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案例。基于生物学核心素养的馆校合作课程设计框架可应用于其他生物学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实现馆校合作课程开展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以“物质的组成”为例
这是一篇关于大概念,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大概念是反映学科本质、具有高度概括性、统摄性和迁移应用价值的学科思想观念。与单元整体教学在教学功能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二者共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初中化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启蒙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构建大概念统领的化学课程内容体系,基于大概念设计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研究聚焦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及实践研究上,主要回答如下研究问题:问题1,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框架是什么?问题2,怎样开发出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问题3,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教学实施效果如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相关概念,确定了研究的理论基础。据此设计开发了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理论框架:确定单元整体教学内容,抽提大概念→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学情的教学要素分析→构建单元概念层级结构图→确定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活动→评价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反思。并以“物质的组成”大概念为例,进行了“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完成了7个教学案例。选择河北省某省级示范中学的初三年级作为实践对象,进行了为期4周的教学实践,运用阶段检验、学生自我评价量表和访谈调查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实践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实验班和对照班整体上具有显著性差异。(2)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3)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施,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知识整合、迁移,有利于促进教学功能的实现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结合研究结果提出了教学建议:(1)把握化学学科本质,深刻领悟大概念;(2)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探究活动;(3)开展分层教学,实施因材施教;(4)驱动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学习。以期促进基于大概念的初中化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完善和发展。
“岗课赛证”视域下基于工作过程的《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课程开发与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岗课赛证,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教学实践,中职学校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职成[2019]11号)提出关于“要进一步健全职业教育教学的专业规范、学科设置与行业要求衔接、教学内容与职业规范衔接、教育活动与企业实际工作流程衔接,积极推进并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开展学历证书与有关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互通衔接研究,加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建设”。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提出了“有计划地开展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加强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提升职业教育专业与课程教学质量”。为解决当前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分离,考证与课程分离的问题,结合职业教育改革趋势提出了本研究。本研究共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轨道交通行业人才紧缺、职业教育“三教”改革现实需求出发,提出本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总结国内外“岗课赛证”“工作过程”等理念内涵、工作步骤等要素,为后续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第三部分中职《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通过企业、中职教师、学生三方调研,了解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岗位职业能力、当前中职课程教学困境和学生学习情况。通过问卷分析总结开展“岗课赛证”视域下基于工作过程的《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原因。第四部分“岗课赛证”视域下基于工作过程的《城市轨道交通票务管理》课程开发。首先是确定课程的内容来源于“岗课赛证”。其次,展开对课程具体开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为理论指导融“岗课赛证”于具体的课程开发。再次,选取课程内容的载体即工作活页,工作活页以模块为单位展开。最后,设计课程考核方案。考核方案的设计紧紧贯彻真实性、多层次、多主体性原则。第五部分“岗课赛证”视域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实践。课程设计是否合理需通过课堂实践来检验。本研究以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员岗位群(站务员、行车值班员)任务为基础,将证书标准引入课程内容,对教学设计进行了再造和优化。设计完成后选取无明显差异的两个班级分别进行“岗课赛证”视域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和传统教学。在实施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实验班前后测、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对比分析并通过SPSS独立样本T检验获得相关数据,得出实验班比对照班教学效果好,验证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第六部分总结与展望。通过调研分析找到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思路。根据研究思路实现了将“岗课赛证”融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课程开发之后通过两个班的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班在学习态度、知识水平等方面比对照班表现优异,证明了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在经过一轮课程开发与实施后,发现本研究还有继续挖掘的空间,但由于时间资源等限制,提出了本研究后续可以从深化校企“岗课赛证”融通共育轨道交通人才和围绕“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打造城轨运管“双师型”教师两方面的展望。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这是一篇关于教学方法,中职教育,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教学实践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制定与调整影响着中职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方向。利用文献计量的可视化工具科学系统地梳理国内外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简洁直观地展示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可能发展趋势,可以为深入研究中职教育教学方法提供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为科学高效地安排教学活动提供理论依据,非常必要而有意义。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本文利用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该数据库中近十年相关文献进行量化统计,通过绘制机构合作知识图谱、作者合作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和时区图谱,探究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热点、前沿、主题分布和发展脉络,初步构建了知识图谱的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理论体系;并将根据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设计的教学模型应用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中。论文主要工作和成果总结如下:1.基于中职教育教学方法合作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机构、研究学者以独立研究为主,相互合作有待加强。研究机构多为中职学校,缺乏高等专业院校的理论研究优势,难以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成果。2.基于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存在的问题与策略,教学效果与教学评价这几个方面。热点教学方法为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它们多应用于机械制图、德育课、会计和计算机类教学。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主题分布大致分为11类,主要为班级授课制,教学设计,翻转课堂等;研究前沿为“学前教育”、“机械基础”、“会计教学”、“信息化教学”和“微课”。3.基于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主题脉络的知识图谱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方向为从整体到局部,从教学改革创新的研究到教学活动设计的研究,近年来更加关注在某一具体专业或者课程的应用研究上。纵观近十年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演进,中职教育教学模式趋向个性化教学,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教学也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研究主题。中职学前教育和任务驱动法是2019年出现的研究热点,这未尝不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趋势之一。4.任务驱动和微课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基于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知识图谱的分析结果,依据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热点和该领域前沿研究成果,我们设计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微课教学法相结合的中职教育信息技术教学混合式学习方法,并应用于济南市某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得了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参加该课程学习的同学能够较快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微课教学法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逐步喜欢上这种教学方法,课堂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一定提升。教学实践结果印证了目前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的可信度,基于知识图谱的中职教育教学方法研究成果能够为当前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具有良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海南黎陶装饰纸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海南黎陶装饰,纸艺,初中美术,教学实践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艺术课程标准》(2022)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章中提到“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核心素养为指导。深入挖掘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资源,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如:特色的自然资源、民间美术、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和各类传统艺术等。发掘了其中蕴含深厚的古代中华的文化精神意蕴和中华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学生逐步增进他们对当代中华精神文化理念的进一步理解把握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1]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史前陶器文明的“活化石”,它不仅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再现了黎族人民古时辛勤劳作的场景,反映了其文化遗存并对丰富我国民俗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黎陶器身的斑点纹以及动物纹样还承载着深厚的可挖掘的人文价值。为此笔者把海南黎陶中历史文化资源、审美资源、可创新资源共同引入美术课堂,并且用纸艺课程循序渐进地使同学们对家乡优秀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与喜爱,以对海南黎族陶器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作出贡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解以及研究方法的运用。第二部分梳理并界定了海南黎陶装饰及纸艺的有关概念及内容,明确海南黎陶装饰和纸艺课程融合为美术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的可行性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教材、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找出目前本土资源运用于纸艺课程开发中存在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思考,为开发设计好单元主题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以“黎陶装饰纸艺”校本课程为例,将理论研究结果运用到具体案例当中,制定本土资源的黎陶装饰纸艺课程开发策略。第四部分为海南黎陶装饰纸艺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策略探析。第五部分是对海南黎陶装饰纸艺纳入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从课程规划和教学实施两方面进行课程开发,并对进行总结和反思。最后对本论文实施课程进行总结。本论文旨在对海南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创新,挖掘其教学价值,开发特色纸艺课程。把黎族地区的民间艺术以新的方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感受地方传统艺术的魅力。在课程学习期间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应用能力,提升海南优秀本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创新点:1.黎陶装饰主题的纸艺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创新,以尽可能多种形式表达黎陶主题,包括黎陶装饰的新设计转化为立体黎陶贺卡和黎陶纸雕灯笼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黎陶纹饰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特点的艺术作品。2.本文海南黎陶装饰为出发点,学生在为传统黎陶设计新纹样的同时展开纸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令本土文化资源和纸艺学科之间的关联得到加强,丰富地方特色美术课程,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创造力的发展。3.黎陶文化走新路。在创新的基础上,改善目前黎族土陶日渐消失的状况,增强对黎陶文化重视,结合地方特点,发挥独特的资源和环境,在形式上呈多元化生存。指导学生能够结合黎陶新设计的造型纹样作品以及IP形象进行衍生文创设计。
基于微信订阅号的初中物理辅助教学平台实践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微信订阅号,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教学模式应主动适应“互联网+”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教育者应积极探索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的结合途径,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数字化生存能力。微信作为一款广泛普及的社交软件,其公众平台中的订阅号支持一对多交流模式,具有添加方便,实时性强,灵活的互动模式的特点,可用于搭建网络教学互动平台,促进师生交流,及时提供教学反馈,提升学生物理素养,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辅助学习,为中学物理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在微信广泛普及,订阅号关注度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我们可以利用订阅号搭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弥补传统教学中师生交流时间有限、效率低下,学生获得拓展教学资源的途径太少,教学反馈不及时,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等不足。通过比较现有社交软件应用教学的研究,确定微信订阅号具有用户群体大、操作简单、实时性强、多维交流模式、良好的扩展性能、强大的管理系统等优势,是理想的辅助教学平台。研究发现目前已有不少将订阅号应用于高等教学的研究,但在义务教育阶段,缺少微信订阅号与具体学科结合的技术示范,缺少对订阅号在促进教学效果的具体分析。文献分析为订阅号的推广提供理论基础,但在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未成年人,订阅号是否具有推广的基础,需要建立怎样的订阅号,需要对初中学生及其家长、老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学生、家长使用微信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了解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的问题,为订阅号的应用提供方向。被试学校学生普遍拥有智能手机,且在课后有充足的使用微信订阅号的时间,家长对微信订阅号的接受度较高,具备推广微信订阅号的基础。老师希望改善师生交流不及时,无课外知识补充,无法落实学生个性化学习等问题。为此提供订阅号设计思路,应在常用功能的基础上,从创建师生交流途径,提供补充教学资源等角度辅助教学。明确订阅号的设计思路后,为在辅助教学上起到实际效果,需要进一步研究订阅号的常用功能,及其具体操作方法,并通过实例,将其与物理实际教学相结合。利用群发功能老师可根据教学进度,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重难点、课外知识、实验视频等内容,编辑成有趣的图文信息推送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了课堂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菜单功能有助于帮助学生架构物理知识体系,根据教学知识结构体系设计简洁的自定义菜单,让学生在每次进入订阅号,都能在完整系统的框架中查找所需知识。巧用后台数据反馈学情,利用图文分析了解学生对该知识点的需求度、掌握度,分析视频点击量,找到学生学习薄弱点,实现精准教学。利用菜单分析,查找学生学习的薄弱板块,有针对性加强练习。利用用户分析了解订阅号的被学生接受认可程度。另外投票功能能够物理教学中起到调查学情,辅助班级管理,练习物理习题的作用。消息管理功能可以很好解决师生交流时间少,交流不及时,学生害怕与老师当面交流的问题。合理利用素材管理储存功能可以帮助学校建立校本网络资源库。在掌握订阅号的设计思路和与教学结合的具体方式后,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检验订阅号的实际应用效果,将微信公众订阅号与初中物理教学过程结合,研究订阅号的具体应用效果。课前利用订阅号进行预习,课后学生根据自身需求在订阅号上进行自学,老师收集平台信息反馈教学。最后采用对比实验法、调查问卷法、教学案例分析法,对比使用订阅号前后,实验班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升,对知识掌握更牢固,在提升优等生,及中等偏上学生成绩方面有有较明显作用。同时订阅号促进师生交流,增强了学校教研氛围。当然还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如订阅号背后资源库建立的系统性,与校本资源的结合;微信订阅号后台反馈数据值得进一步挖掘,应用于实际教学;微信公众号在与学生交流互动功能上的进一步开发等。
海南黎陶装饰纸艺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海南黎陶装饰,纸艺,初中美术,教学实践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艺术课程标准》(2022)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章中提到“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核心素养为指导。深入挖掘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资源,针对性地利用地方和社会文化资源,如:特色的自然资源、民间美术、文化景观、文化遗产和各类传统艺术等。发掘了其中蕴含深厚的古代中华的文化精神意蕴和中华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学生逐步增进他们对当代中华精神文化理念的进一步理解把握与认同,树立文化自信。”[1]海南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史前陶器文明的“活化石”,它不仅是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再现了黎族人民古时辛勤劳作的场景,反映了其文化遗存并对丰富我国民俗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黎陶器身的斑点纹以及动物纹样还承载着深厚的可挖掘的人文价值。为此笔者把海南黎陶中历史文化资源、审美资源、可创新资源共同引入美术课堂,并且用纸艺课程循序渐进地使同学们对家乡优秀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与喜爱,以对海南黎族陶器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作出贡献。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进行了解以及研究方法的运用。第二部分梳理并界定了海南黎陶装饰及纸艺的有关概念及内容,明确海南黎陶装饰和纸艺课程融合为美术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的可行性分析。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教材、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找出目前本土资源运用于纸艺课程开发中存在问题,并进行深入分析思考,为开发设计好单元主题课程打下基础。同时以“黎陶装饰纸艺”校本课程为例,将理论研究结果运用到具体案例当中,制定本土资源的黎陶装饰纸艺课程开发策略。第四部分为海南黎陶装饰纸艺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的策略探析。第五部分是对海南黎陶装饰纸艺纳入初中美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从课程规划和教学实施两方面进行课程开发,并对进行总结和反思。最后对本论文实施课程进行总结。本论文旨在对海南优秀地域文化资源进行传承创新,挖掘其教学价值,开发特色纸艺课程。把黎族地区的民间艺术以新的方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感受地方传统艺术的魅力。在课程学习期间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应用能力,提升海南优秀本土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创新点:1.黎陶装饰主题的纸艺课程鼓励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创新,以尽可能多种形式表达黎陶主题,包括黎陶装饰的新设计转化为立体黎陶贺卡和黎陶纸雕灯笼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黎陶纹饰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特点的艺术作品。2.本文海南黎陶装饰为出发点,学生在为传统黎陶设计新纹样的同时展开纸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令本土文化资源和纸艺学科之间的关联得到加强,丰富地方特色美术课程,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创造力的发展。3.黎陶文化走新路。在创新的基础上,改善目前黎族土陶日渐消失的状况,增强对黎陶文化重视,结合地方特点,发挥独特的资源和环境,在形式上呈多元化生存。指导学生能够结合黎陶新设计的造型纹样作品以及IP形象进行衍生文创设计。
“双减”背景下高三物理作业管理的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双减”背景,高三物理,作业管理,教学实践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双减”政策明确指出要全面缩减作业总量和时长,解决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问题,持续优化作业管理、充分发挥作业价值,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虽然“双减”政策的适用对象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但高三物理作业管理也同样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迫切改变“高耗低能”现象,使作业成为高三学生的“好帮手”。文章以“双减”为背景,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作业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搜索和综述,并对“双减”背景、高三物理作业、作业管理作出概念界定;在此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高三物理作业管理现状进行调研;基于理论基础和作业管理现状,开展“双减”背景下高三物理作业管理的研究。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基于教师访谈与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归纳概括出当前高三物理作业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作业类型单一,内容缺乏趣味性与层次性;二、作业注重题海战术,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较大;三、作业布置要求与规定不清晰;四、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缺少作业服务;五、作业评价主体单一,重结果轻过程;六、教师反馈作业不及时,学生漠视反馈结果。第二,结合当前高三物理作业管理现状,开展“双减”背景下高三物理作业管理的研究,从作业前、作业中、作业后三个阶段入手对作业实施相应管理,其中作业前的管理包含作业前的设计与布置,具体涵盖:作业前的设计要秉持主体性、层次性、趣味性等原则,丰富作业内容,创设探究型、实践型、阅读型作业;作业前的布置要遵循减负提质、减压乐学理念,全面统筹作业总量和时长,明确作业规定与要求。作业中的管理包含作业中的保障与服务,具体涵盖:作业中的保障要发挥助力作用,包括外部保障与内部保障;作业中的服务要确保作业优质完成,开设平台服务、教师服务、同伴服务、教辅服务。作业后的管理包含作业后的评价与反馈,具体涵盖:作业后的评价要依据多元化原则与差异化原则,创设多维度作业评价表;作业后的反馈要把握实效性原则,体现在反馈“三形式”:展示式、面批式、评语式反馈和“三要”:反馈要及时、要不断跟进、要建立错题集。三个阶段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助力作业管理。第三,基于文章提出的“双减”背景下高三物理作业管理设计,在实验学校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作业管理教学实践,并运用对照实验法和访谈法检验实践效果,最后得出文章提出的高三物理作业管理设计的确能增效减负,对高三学生学习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代码助手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48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