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安全保障义务,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平台治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电子商务出现至今,乘着信息技术的东风,电子商务经济规模迅速扩张,以电子商务为典型代表的数字经济正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电子商务的最大市场,数字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容小觑。在经历20多年自由竞争和野蛮生长之后,2018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子商务法》)对民众普遍关切的电子商务治理中的重大问题给予了法律层面的回应,为规范电子商务领域内的法律行为、促进电子商务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定法的依据。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以下简称“电商平台经营者”)的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作为平台经济型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法律基础之一,尤其受到实务界和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制度的构建固然重要,实践反思也必不可少。通过对有关案例进行梳理及分析可以发现,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同时司法对其的适用呈现保守态度,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权利救济产生了阻碍。要完善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应在合理确立平台义务的基础之上,明确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性质、内容及责任形式等方面,以更好地保障消费者权利的有效救济,引导电子商务经济的健康发展。除第一章引言外共包含四章:第二章研究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相关概念及电商平台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正当性。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得平台成为新的生产力组织者,与此同时一系列平台治理问题也逐渐凸显。针对频发的平台内经营者侵害消费者生命、财产权益事件,传统安全保障义务的适用存在局限。因此,立法确立电商平台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具有引导平台有序发展、纾解监管难题的正当性。第三章研究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理论基础。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兼具公法和私法义务的双重属性,兼具注意义务和合同附随义务的双重属性,同时还属于行政法上的第三方义务。因此电商平台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在民事责任内部还存在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第四章研究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司法适用现状及问题。司法实践并未局限于文本的表达孤立地理解安全保障义务,而是依据立法目的对安全保障义务的内涵予以扩大解释,基于利益衡量原则对安全保障义务的边界予以界定;面对要求电商平台承担安全保障责任的诉讼,司法保持了一贯的保守态度。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司法适用目前还存在义务内容不具体、民事及行政责任不明确、消费者维权救济难等问题。第五章研究完善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制度的建议。针对前述问题,首先,应坚持利益平衡原则和比例原则,合理设定平台义务。其次,在具体的建议方面:第一,明确电商平台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内容包括危险预防义务、危险避免义务和危险救助义务;第二,明确电商平台经营者违反《电子商务法》第38条第1款承担连带责任的范围,同时规定违反第38条第2款可能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或补充责任;第三,适当调整举证责任、厘清义务性质,保障消费者权利的有效救济。
我国跨境电子商务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法,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经济逐渐全球化的情势下,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电子商务行业不断发展改变了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同时也在不断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当前时代电子商务行业凭借着灵活、便捷、迅速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也逐渐取代了传统行业的销售模式,成为当代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购物方式。自2015年以来,我国已经先后成立了105个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通过网络购买境外的商品,由此可见我国对跨境电商行业的重视。交易量增加,相应的法律问题就会增加,我国电子商务法刚刚施行,法律通常又带有滞后性,所以对于跨境电商行业中的众多问题的应对方案还不够完美,导致消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长此以往不利于电商行业的发展。如此一来保证消费者在跨境电商交易过程中的权益,就成了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从如何保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出发,重点分析在消费者权益保护过程中所产生的法律问题,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本文正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对于该问题的研究现状,并讨论了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是对跨境电商及对其消费者保护的概述,首先明确跨境电子商务的概念,在对其概念进行阐述后,按照其运营特点对现今社会上存在的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分类,接着引出跨境电子商务消费者所具有的各种权利,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分别进行介绍,最后对跨境电商活动中的多个主体进行法律关系分析。第三部分对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现状进行概述并提出了我国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的法律问题,主要体现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商品的各类信息不明确,没有一个完善的登记审查程序;对于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保护的责任不明确,信息泄露时无法找到主要责任方;出现问题后售后处理程序复杂繁琐,由于跨境电商行业交易双方身份特殊,当出现纠纷时,处理程序无法统一,且维权成本高,使得消费者无法有效维权;商品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保证,由于跨境电商行业的商品所在地都是在国外,所以无法对其商品标准进行严格的限定与检测。第四部分对国外的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经验进行了借鉴。通过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四个国家的电商法以及法律政策进行分析借鉴,从中总结经验建议,这四个国家相较我国,都有更久的电商行业发展史,对其成熟的法律体系进行分析,可以加速完善我国电子商务法律体系,并促进我国与他国合作。第五部分是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给予对应的解决方案,从多个方面对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完善。针对前文所提出的消费者知情权、隐私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多个方面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方式,从监督部门、平台方、商家、消费者的角度着手,结合外国的优秀政策提出建议,完善我国跨境电商体系。
算法歧视的法律规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视角
这是一篇关于算法歧视,大数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规制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智能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互联网电商平台的红利,同时却也催生出一系列科技失范与公民权益之间的矛盾问题,人工智能技术包含的算法问题逐渐成为了法学领域理论界和实务届中的热点和难点。在这之中,关于算法歧视的问题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其所带来的危害一次次击穿社会公平正义理念的底线,对该问题的规制在当前理论研究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公民遭遇算法歧视之时,司法救济往往是人们普遍选择的救济方式。因此,算法歧视的法律规制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算法歧视行为不仅使得传统歧视被扩大,同时也构成了对正义理念的逾越和对平等观念的漠视。在实践中,电商企业经营者利用算法运行机制对消费者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与处理从而形成针对每一个消费者的算法画像,在数据搜集阶段、信息推送阶段、差异定价阶段实施对于消费者不同程度的算法歧视。算法歧视消费者行为不仅会侵害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同时也会损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知情权等权利,使得原应属于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福利被商家完全攥取。在当前规制算法歧视消费者行为的司法实践中,消费者面临着举步维艰的维权困境,主要问题包括:一是法律适用的模糊性与滞后性;二是市场监管缺位;三是消费者举证困难。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先行者,欧美国家也逐渐认识到了算法运行机制下的歧视问题。对此欧盟规制算法歧视的重点在于“数据赋权”,而“算法问责”则是美国规制算法歧视的中心进路,此两种模式都能为我国在运用法律规制算法歧视的道路上提供相关启示。因此本文在研究欧美规制进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提出的解决算法歧视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对策有:一是运用《电子商务法》规制算法歧视;二是完善平台自我审查与执法部门检查的监管机制;三是建立全面的算法责任体系及举证规则。
论与消费者相关电商算法的规制
这是一篇关于电商算法,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制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电商算法是数字经济中与消费者十分密切的自动化决策机制核心,伴随着电商平台经济浸透大众生活的过程,电商算法逐渐在发挥其强大服务效能的同时显现其消极一面,不仅成为电商平台经营者巩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工具,更表现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进行侵害的风险。算法规制研究诚然已经在我国作为研究热点繁荣发展多年,但是与消费者相关的电商算法规制研究仍有极大研究空间。电商算法规制不仅需要严密且持续高压的行政监管执法,更需要法律规范方面对电商算法规制进行系统布局,充分发挥既有法律规范在电商算法规制中的潜在积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针对电商算法在运行中对消费者实施的歧视甚至欺诈等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等违法行为,在当下的法律实务中尚需进一步明晰甚至拓宽消费者维权路径。电商算法规制是近年来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稍晚于国外,且电商算法规制本身的复杂性,再加上我国电商行业发展情况与国外有着显着不同,以及法律传统差异等原因,导致我国电商算法规制研究与实践尚处于审慎推进与大力研究并存的状态。随着社会舆论对电商算法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诟病愈发强烈,构建对电商算法的全面多元规制体系成为电商算法规制的重要任务。本文立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讨论电商算法法律性质和电商算法对消费者权益的负效应,通过梳理分析既有相关法律规范、规制主体力量的部署等方面的电商算法规制困境,并试图通过简述域外主要的电商算法规制实践动向,立足我国电商算法规制客观需求,探明我国电商算法规制进路,力求在规制体系建构、引导消费者参与规制工作、电商算法合规等方面提出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与电商算法技术健康发展的法律规制建议。
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下电商平台法律责任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电商平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责任,法律地位,侵权责任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电商平台是指从事电子商务平台运营、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虚拟经营场所、技术支持、交易规则、信息发布等具有市场组织职能和管理职能的新型市场主体。目前,针对消费者通过电商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遭受损害时电商平台的法律责任问题,我国主要适用《电子商务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予以调整。但在司法实践中,电商平台承担法律责任却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立法与司法存在问题。立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对电商平台的法理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当前,电商平台存在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电商平台所处的法律地位、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并不相同,但无论是《电子商务法》还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未对电商平台的类型、法律地位、权利义务进行详细规定,从而导致法律规定过于笼统和模糊。司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欠缺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这是导致司法实践中对法律适用出现分歧的原因之一。此外,电商平台法律概念的不同一和相关法律用语表示模糊也是造成电商平台承担法律责任出现问题的原因。鉴于此,本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视角下电商平台法律责任问题进行讨论研究,通过对电商平台承担法律责任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得出电商平台存在不同的类型、法律地位、权利义务以及法律责任,通过对两组相关案例的分析得出电商平台承担法律责任的依据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对电商平台法律责任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在借鉴国外的立法制度基础上,针对电商平台承担法律责任存在的问题提出立法制度和司法制度等相关建议以期完善电商平台的法律责任。
电商系消费信贷法律规制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电商系消费信贷,法律规制,金融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互联网+”战略的发展推进了互联网与金融的紧密结合,典商系消费信贷业务也随之产生并发展壮大。其中,与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等电商系消费信贷产品越来越多为消费者所接受和使用,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创新的产物,电商系消费信贷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存在的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当前,我国已经出台了《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等规定,对互联网消费信贷领域中所涉电商平台、金融机构等主体的行为进行规制,以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但在实践中,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性、监管效率质量不高以及消费者维权困难等原因,使得现有的法律规范难以对电商系消费信贷业务主体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完全有效的规制。因此,在充分了解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梳理对其法律规制的现状及不足,有利于为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法律规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开篇为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问题的产生、研究价值及意义,并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除此之外,正文部分包括四章,第一章对本文主要研究对象即电商系消费信贷业务予以概述,明确了电商系消费信贷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电商系消费信贷的典型业务模式及主体和流程中所包含的法律关系,以为后文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则立足于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发展现状,从业务主体和问题意识的双重角度对我国现有主流电商系消费信贷产品中所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梳理,从中总结出该类业务主要存在如下违法违规问题:一是电商平台在引流过程中向消费者进行不当营销,诱导消费者过度使用信贷服务,限制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二是大数据机构在对消费者信用进行分析和评估的过程中,存在可能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和不当利用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的问题,以及互联网漏洞可能会导致个人信息数据泄露或被盗用从而侵犯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权问题,还有个人信息数据可能被滥用从而导致违法催收等问题。三是从提供信贷资金的金融机构来看,其在电商系消费信贷业务中经常出现风险管理并不到位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贷前风险提示不足,未能真正做到“了解产品”和“了解客户”;贷中审查不尽责,对于电商系消费信贷业务缺乏风险管理的主动性;以及贷后管理不到位,未有效管控信贷资金的用途、去向等。通过对电商系消费信贷发展中的法律风险梳理,以进一步论证加强电商系消费信贷法律规制的必要性。在明确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业务的法律风险的基础上,第三章主要讨论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法律规制现状以及存在的不足。首先对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领域法律规制现状进行梳理而知,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虽然在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消费者个人信息数据保护以及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等方面均已有所规制,但在实践中,电商平台侵害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个人信息安全以及隐私权等案例频频发生,探究电商系消费信贷法律规制不足的原因,为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法律规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思路。最后,为更好地对电商系消费信贷进行法律规制,防范其伴随的种种风险,第四章在结合前文论述的基础之上,针对性地提出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法律规制的完善路径。具体包括:首先,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的相关法律法规。应在现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制度基础上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加强对数据处理行为过程的管理,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管和行政处罚机制;还应完善“冷静期”制度,防止过度信贷营销行为,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其次,还可以通过加强准入监管、引入监管科技、加强监管协作以及发挥行业自律监管作用等方式,改善我国电商系消费信贷监管效率和质量低下的状况,更好地发挥金融机构监管的作用。此外,还要完善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既要强化金融消费者的征信意识,让其在使用电商系消费信贷服务之前对产品信息和风险有充分认识;更要打造高效的征信模式并拓宽消费者权利救济渠道,完善纠纷解决机制,通过建立网上纠纷解决系统等方式,切实保障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跨境电商发展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视角
这是一篇关于跨境电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人民币,约占当年GDP总额的8.4%,至2018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预计达到8.8万亿人民币。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的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选取了亚马逊中国、阿里巴巴天猫国际以及洋码头三个不同类型的跨境电商平台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了跨境电商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所面临的一些关于法律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于消费者知情权、隐私权、求偿权、公平交易权等一系列权益保护的缺失,并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最后,笔者通过走访2016年度山东省交易额第一名的"你的世界"跨境电商平台,并结合前文中提到的三大类型的跨境电商平台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针对跨境电商平台上如何更好的保护消费者权益分别从政府、跨境电商平台、商家、消费者个人这四个角度,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设工厂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49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