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研究背景和意义示例,教你写计算机古籍论文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古籍的5篇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如果你的论文涉及到古籍等主题,本文能够帮助到你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籍及干祖望教授治疗慢喉喑经验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慢喉喑

今天分享的是关于古籍的5篇计算机毕业论文范文, 如果你的论文涉及到古籍等主题,本文能够帮助到你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籍及干祖望教授治疗慢喉喑经验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慢喉喑,数据挖掘,古籍,干祖望教授,经验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古代医家及干祖望教授治疗慢喉喑用药规律,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及发现学术研究热点。方法:研究平台:中医药知识显性化与智能处理系统,收录了《中华医典》等超过1100余部医学古籍,并提供文献检索、条文提取和分类标注等功能。通过本体知识库和深度学习推理建模技术建立耳鼻喉专科中医知识自动化构建框架。自动化抽取研究资料中中医信息并识别知识单元,利用循环神经网络、知识聚类等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将隐性知识点转换为可视化区块关系。古籍研究部分:查询40本耳鼻喉科教材、专著,整理慢喉喑的古代中医病名,确定为检索词,并在中医药知识显性化与智能处理系统检索,对初步检索到的古籍条文按纳排标准筛选,构建慢喉喑古籍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临床研究部分:收集整理干祖望教授及其弟子撰写书籍、发表期刊中医案,以及李云英教授跟师手抄医案,共91例医案资料。录入研究平台构建干祖望教授治疗慢喉喑医案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古籍文献研究:本研究收集到古代医家治疗慢喉喑的方剂903首,涉及药物160味,分析用药规律得出:1.药物频数前20味中药为熟地黄、人参、生姜、甘草、苦杏仁、蜂蜜、当归、桔梗、肉桂、麦冬、黄连、黄芩、麻黄、附子、茯苓、防风、诃子、大枣、半夏、薄荷。2.核心药物为熟地黄、人参、甘草、当归、麻黄、麦冬、防风、白芍等。3.药物功效主要为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清热化痰药、理气药、补阴药、发散风热药、止咳平喘药等。4.用药四气属性以微温、温、平、寒、微寒为主;用药五味属性以甘、辛、苦味为主;中药归经以肺、脾、心、胃为主。5.根据药物聚类分析挖掘8个药物聚类组方,结合知识地图及临床,挖掘药对桔梗-甘草、熟地-当归、麻黄-防风、麦冬-桑叶、紫苏-紫菀、苦杏仁-桑白皮等。6.不同时期方药治法分析:宋金元时期治法以益气开音、清肺化瘀、解毒等为主,使用核心药物有生姜、肉桂、甘草、熟地、麻黄、人参、川芎、防风等;明朝治疗以益气开音、理中、清肺化痰、解毒等为主,使用核心药物有熟地、川芎、甘草、人参、当归、麦冬、防风等;清及民国治疗以益气开音、养阴利喉、清肺化痰等为主,使用核心药物有人参、熟地、甘草、麦冬、当归等。临床研究:本研究共收集到干祖望教授治疗慢喉喑方剂91首,涉及药物135味,分析用药规律得出:1.用药物频数前20味中药为天竺黄、桔梗、当归、甘草、赤芍、三棱、莪术、桃仁、蝉蜕、茯苓、金银花、落得打、射干、泽兰、玄参、昆布、山药、太子参、海藻、白术。2.中药四气以平、寒、温、微寒为主;中药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3.中药归经以肺、肝、脾、心、胃、肾为主。4.干老用药主要以活血化瘀药、补益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为主,兼顾兼夹之证。5.根据聚类分析、频繁项集、关联规则等综合分析挖掘药对:莪术-三棱、桃仁-泽兰、茯苓-白术、生地-玄参、桔梗-枇杷叶、天竺黄-川贝母、金银花-射干、藿香-佩兰、蝉蜕-桑叶、赤芍-芦根等。6.根据药物聚类分析挖掘8个药物聚类组方。基于“以方测证”,推测干祖望教授从风热证、痰瘀互结证、风痰证、痰浊结聚证、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痰热蕴肺证等证型论治慢喉喑经验。结论:古代医家治疗慢喉喑,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治则。虚者补虚为要,尤顾气阴;实者多责风寒、痰热、气滞、痰凝、血瘀、邪毒等,治以祛风散寒、清热化痰、理气、祛痰、活血化瘀、解毒祛邪等。重视使用理气药,以宣畅气机、通利清窍。宋金元时期多从肺气虚损、阴虚、外感寒邪、中焦水湿等病机出发,治以补肺益气、养阴利喉、宣通发汗、燥湿等立法拟方。明时期以益气开音、理中为主要治法,清肝、补心、活血化瘀等治法使用增加,用以治疗肝经郁热、心气血虚损、血瘀证等慢喉喑。明清时期,治法以益气开音、养阴利喉、清肺化痰为主,活血化痰法的认识及使用在本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仍以化痰药物使用为主。干祖望教授师古法勇革新,创立“中介症”学说,提出耳鼻喉辨治“五诊十纲”,完善发展中医嗓音医学。治疗慢喉喑,外邪困表初起以解表法为先锋,临证准确把握气滞、血瘀、痰凝、热毒病机,从整体观念出发,审查五脏,尤重肝脾,随证立法,攻补兼施,用药精巧,药轻效著。瘀结顽喑者,巧用峻猛破血散结开音之品攻顽破结,经验用方干氏丹青三甲散。喜用桔梗、射干等喉科引经药。

互联网背景下古籍知识平台移动端设计研究——服务设计视角

这是一篇关于古籍,知识平台,服务设计,用户研究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卷帙浩繁的古籍文献,古籍平台作为古籍数字化内容的主要载体,承担着传承古籍内容、展示古籍成果、普及推广古籍精神的历史重任。古籍知识平台服务设计的研究,能够帮助古籍平台更好的从信息平台向知识平台转型,实现古籍用户对于智慧服务的诉求。论文引入服务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以古籍用户为服务设计的出发点和核心研究对象,在互联网背景下,顺应移动时代的趋势进行服务设计创新,与过去研究对象以古籍保护或古籍内容为主,以电脑端为主要设计载体的研究形成区别。基于这一研究目标,对论文基础概念的定义、发展、现状等进行梳理,为后续调研与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考方向。在服务设计领域,概括不同学者对于服务设计的概念定义,结合古籍平台分析服务设计的要素和原则,对论文使用的服务设计工具及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对于古籍平台,梳理了国内现有的三种主要的古籍平台的服务模式,对每种服务模式的服务特点与不足进行归纳。结合古籍知识平台的服务侧重点,将知识服务分为知识生产、知识呈现及消费、知识交流三个主要流程,尝试分析古籍平台在知识服务中的设计机会。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基础概念后,对古籍用户的服务需求和古籍知识平台的场景探索展开具体调研分析。采用扎根理论、用户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绘制专业型和探索型两类典型古籍用户画像,获得古籍用户需求的四个主范畴并构建关系结构。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国内较为成熟的知识服务平台,分别是全历史古籍平台、云游敦煌小程序和微信读书应用,了解其知识服务内容和服务特色。采用服务共创的方法,邀请用户共同参与,探索古籍服务创新场景,通过思维发散,概念筛选及排序,共创共获得18个服务概念。对古籍平台、古籍用户和服务场景深入调研后,共获得17个服务机会点,再通过对比、合并,得到13个服务设计点。运用Kano模型,对古籍平台服务设计点进行Kano设计后进行问卷调研,对问卷回收的结果统计,满意度系数分析,得到服务设计点的需求类型分类,以及初步的设计重要程度排序。依据用户研究和Kano分析,最终确定古籍知识平台的服务策略,分别为构建完善的古籍知识生产和激励流程、提供多元的呈现及消费方式、以及建立连接用户的社交服务。根据用户调研和确定的服务策略,指导古籍知识平台进行设计实践。在面向公众的知识生产服务中,提供完善的图文发布模块、支持知识的协同编辑、构建知识生产活动的激励体系、并提供知识创作指引;在知识呈现及消费服务中,提供轻知识形式展示的今日典故功能模块、知识探索的知识图谱,满足不同用户的差异性需求;在知识交流服务中,提供古籍圈子服务、古籍用户可进行读书卡片分享和查看同时在读状态;在古籍其他基础服务中,提供标注笔记、黑暗模式等阅读功能,提供古籍原文、翻译或影印阅读选项,以及基础数据、作品数据、粉丝数据的数据展示服务。

基于深度学习的古籍词法分析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古籍,词法分析,断句,深度学习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古籍信息处理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词法分析主要指对句子进行自动分词、词性标注和命名实体识别三大子任务,词法分析工作是古籍信息处理的基础,不经过高精度词法分析的古籍,难以进行深层次的信息处理工作。长期以来,古籍的词法分析受技术手段、标注资源的限制,研究进展较现代汉语显得颇为迟滞。本文研究重点在于将深度学习方法应用于古籍的自动断句、词法分析中以构建古籍自动标注平台,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将深度学习中的LSTM-CRF这一模型结构运用到古籍词法分析中。使用文渊阁版《四库全书》训练字向量,在尽量覆盖更多古文字的基础上提升模型效果。以《左传》前十卷为训练语料,后两卷为测试语料,使用一体化词法分析方法同时得到分词、词性标注、命名实体识别的结果。实验结果为分词调和平均值94.81%,词性标注90.21%,人名实体识别82.79%,地名实体识别82.49%。经十折交叉验证法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效果,并经进一步的实验发现,如果将词性信息去除,命名实体识别的精度会略有提升。第二,设计制作了古籍专名信息词典数据库。对多部古籍资源中的数据进行梳理、整合,将不同来源、不同的数据格式的专名信息词典整理成统一的结构化数据库。根据前人研究成果,计算出了每个专名的词语通用度,以减少常用字引起的误匹配。为了快速匹配出词条,对trie树进行了改进。该词典数据库不仅可以和神经网络融合,以提升命名实体识别的精度,也可以向校对人员提供释义信息。经实验证明,将词典和神经网络进行结合后,命名实体识别的精度有了一定的提升。第三,将JavaEE技术和TensorFlow技术结合,设计开发了一套古籍在线自动标注系统。使用JavaEE技术构建了基于MVC架构的系统主体,其中的标注模块分别与词典数据库和部署了词法分析模型的TensorFlow交互。该系统各个功能模块之间实现了充分的解耦合。第四,在进行词法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古籍是未经断句的文本,而要对古籍进行词法分析,必须以句子为单位输入模型。因此在一体化词法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动断句方法。在总结前人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语料断句的处理方法,并经实验证明,卷积神经网络在自动断句上效果较好,以《二十四史》为训练集,在《三国志》上取得的调和平均值为 86.69%。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深度学习技术来解决古籍的自动断句和词法分析问题,整合词典资源改善命名实体识别精度和提供释义,最终形成了具有实用价值的系统。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籍及干祖望教授治疗慢喉喑经验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慢喉喑,数据挖掘,古籍,干祖望教授,经验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本研究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古代医家及干祖望教授治疗慢喉喑用药规律,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及发现学术研究热点。方法:研究平台:中医药知识显性化与智能处理系统,收录了《中华医典》等超过1100余部医学古籍,并提供文献检索、条文提取和分类标注等功能。通过本体知识库和深度学习推理建模技术建立耳鼻喉专科中医知识自动化构建框架。自动化抽取研究资料中中医信息并识别知识单元,利用循环神经网络、知识聚类等技术,构建知识图谱,将隐性知识点转换为可视化区块关系。古籍研究部分:查询40本耳鼻喉科教材、专著,整理慢喉喑的古代中医病名,确定为检索词,并在中医药知识显性化与智能处理系统检索,对初步检索到的古籍条文按纳排标准筛选,构建慢喉喑古籍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临床研究部分:收集整理干祖望教授及其弟子撰写书籍、发表期刊中医案,以及李云英教授跟师手抄医案,共91例医案资料。录入研究平台构建干祖望教授治疗慢喉喑医案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古籍文献研究:本研究收集到古代医家治疗慢喉喑的方剂903首,涉及药物160味,分析用药规律得出:1.药物频数前20味中药为熟地黄、人参、生姜、甘草、苦杏仁、蜂蜜、当归、桔梗、肉桂、麦冬、黄连、黄芩、麻黄、附子、茯苓、防风、诃子、大枣、半夏、薄荷。2.核心药物为熟地黄、人参、甘草、当归、麻黄、麦冬、防风、白芍等。3.药物功效主要为补气药、发散风寒药、清热化痰药、理气药、补阴药、发散风热药、止咳平喘药等。4.用药四气属性以微温、温、平、寒、微寒为主;用药五味属性以甘、辛、苦味为主;中药归经以肺、脾、心、胃为主。5.根据药物聚类分析挖掘8个药物聚类组方,结合知识地图及临床,挖掘药对桔梗-甘草、熟地-当归、麻黄-防风、麦冬-桑叶、紫苏-紫菀、苦杏仁-桑白皮等。6.不同时期方药治法分析:宋金元时期治法以益气开音、清肺化瘀、解毒等为主,使用核心药物有生姜、肉桂、甘草、熟地、麻黄、人参、川芎、防风等;明朝治疗以益气开音、理中、清肺化痰、解毒等为主,使用核心药物有熟地、川芎、甘草、人参、当归、麦冬、防风等;清及民国治疗以益气开音、养阴利喉、清肺化痰等为主,使用核心药物有人参、熟地、甘草、麦冬、当归等。临床研究:本研究共收集到干祖望教授治疗慢喉喑方剂91首,涉及药物135味,分析用药规律得出:1.用药物频数前20味中药为天竺黄、桔梗、当归、甘草、赤芍、三棱、莪术、桃仁、蝉蜕、茯苓、金银花、落得打、射干、泽兰、玄参、昆布、山药、太子参、海藻、白术。2.中药四气以平、寒、温、微寒为主;中药五味以甘、苦、辛味为主。3.中药归经以肺、肝、脾、心、胃、肾为主。4.干老用药主要以活血化瘀药、补益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为主,兼顾兼夹之证。5.根据聚类分析、频繁项集、关联规则等综合分析挖掘药对:莪术-三棱、桃仁-泽兰、茯苓-白术、生地-玄参、桔梗-枇杷叶、天竺黄-川贝母、金银花-射干、藿香-佩兰、蝉蜕-桑叶、赤芍-芦根等。6.根据药物聚类分析挖掘8个药物聚类组方。基于“以方测证”,推测干祖望教授从风热证、痰瘀互结证、风痰证、痰浊结聚证、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痰热蕴肺证等证型论治慢喉喑经验。结论:古代医家治疗慢喉喑,以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基本治则。虚者补虚为要,尤顾气阴;实者多责风寒、痰热、气滞、痰凝、血瘀、邪毒等,治以祛风散寒、清热化痰、理气、祛痰、活血化瘀、解毒祛邪等。重视使用理气药,以宣畅气机、通利清窍。宋金元时期多从肺气虚损、阴虚、外感寒邪、中焦水湿等病机出发,治以补肺益气、养阴利喉、宣通发汗、燥湿等立法拟方。明时期以益气开音、理中为主要治法,清肝、补心、活血化瘀等治法使用增加,用以治疗肝经郁热、心气血虚损、血瘀证等慢喉喑。明清时期,治法以益气开音、养阴利喉、清肺化痰为主,活血化痰法的认识及使用在本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仍以化痰药物使用为主。干祖望教授师古法勇革新,创立“中介症”学说,提出耳鼻喉辨治“五诊十纲”,完善发展中医嗓音医学。治疗慢喉喑,外邪困表初起以解表法为先锋,临证准确把握气滞、血瘀、痰凝、热毒病机,从整体观念出发,审查五脏,尤重肝脾,随证立法,攻补兼施,用药精巧,药轻效著。瘀结顽喑者,巧用峻猛破血散结开音之品攻顽破结,经验用方干氏丹青三甲散。喜用桔梗、射干等喉科引经药。

痛经中医临床证据图谱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古籍,证据,知识图谱,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通过汇集中医古籍中痛经相关的知识、对相关现代文献进行Meta分析,进而整合古籍知识与现代研究证据,以期形成能够完成高效的检索、直观可视化的展现痛经病古今知识间的联系与发展、可发现潜在知识规律的知识图谱。方法:(1)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华医典》查找相关文献并查阅核实相关中医古籍,然后根据研究目的结合古籍条文的具体内容制定相关条文的筛选和纳入排除标准;通过分析条文知识包含的概念、属性以及关系,进行知识图谱模式层的构建;基于建立的模式层经过知识抽取、知识融合、知识存储等方式,按照图谱的构架流程,最终形成RDF三元组的形式录入Neo4j中形成可视化图谱。(2)文献检索及Meta分析:根据研究目的设计检索方案,确定检索策略后,检索相关中、英文数据库,依据规定的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首先进行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然后通过软件Revman5.4根据研究观察指标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数据并进行Meta分析,以评价中成药治疗痛经各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3)在第一部分古籍知识库的基础上,按照前述方法构建本体后将古籍与现代研究的证据进行知识融合以完成痛经中医临床证据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展示。结果:基于疾病的特点整理了古籍、现代研究的实体概念、属性、关系,构建了中医痛经病的古籍知识与现代研究证据的知识图谱。(1)古籍部分:本研究共形成了实体概念18个,分别为“疾病”“症状”“病因病机”“病理产物”“脏腑”“中药”“方剂”“腧穴”“经脉”“望诊表现”“脉象”“脉部”“条文”“古籍”“朝代”“章节”“作者”“古籍痛经疾病名称”;形成了关系“属于”“相关”“导致”“表现为”“产生”“治疗”“组成”“望诊”“脉诊”“出自”“撰写”“成书于”12种,共33组;总计4391条关系边,节点1151个。其中,所涉中药268味,方剂220首,症状42种;病因病机划分为15种,脉象10种,脏腑7类,所涉古籍痛经疾病名称7个,经脉9条,疾病8个,痛经相关疾病7种;腧穴2个。发现了古籍痛经病的中药、方剂运用特点,以及相关的高频用药,古籍痛经疾病名称、古籍、朝代的分布特点,病因病机与脉象、脉部、经脉、脏腑之间的关系等。(2)现代研究Meta分析部分:共纳入35项RCT。与对照组相比,中成药组总有效率较高(P<0.00001,RR=1.33,95%CI[1.22,1.45]);各研究中医证候积分的评判标准不一致,多为自拟表格,表格的总分值亦是不同,基线不同没有可比性,通过总结归纳数据得到中成药能够有效改善痛经中医证候的结果,但缺乏更可靠数据支撑;中成药单用或联用能够降低VAS评分(P<0.00001,MD=-2.00,95%CI[-2.77,-1.23]);中成药单用或联用西药能够降低痛经患者血清中PGF2α的水平(P<0.00001,MD=-85.81,95%CI[-94.99,-76.64]);中成药联用西药能够升高PGE2水平(P<0.00001,SMD=0.68,95%CI[0.40,0.96]);中成药联用西药对比西药对于调节血清E2水平效果相当(P=0.08,SMD=0.63,95%CI[-1.32,0.07]);中成药联用西药对比西药能够有效降低血清孕酮(P=0.002,SMD=-1.48,95%CI[-2.40,-0.55])、FSH(P=0.002,SMD=-1.05,95%CI[-1.73,-0.38])、LH水平(P=0.0004,SMD=-1.18,95%CI[-1.83,-0.53]);中成药联用西药比单用西药能降低痛经患者的CA125水平(P<0.0001,SMD=-2.59,95%CI[-3.82,-1.37]);中成药单用或联用西药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单用西药低(I2=51%,RR=0.41,95%CI[0.23,0.72],P=0.002),中成药与安慰剂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I2=0%,RR=1.18,95%CI[0.35,3.98],P=0.79)。(3)共总结梳理实体概念19个,分别为“总有效率”“中医治疗”“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中成药”“西医治疗”“西医病名”“文献”“结局指标”“干预措施”“不良反应”“VAS”“PGF2α”“P”“PGE2”“LH”“FSH”“E2”“CA125”;形成了“属于”“相关”“实验组”“对照组”“相关现代研究”“产生”“治疗”“组成”“中医分类”“西医分类”“联合”“包含”12种关系;总计983条关系边,节点355个。(4)将古籍部分与现代证据相整合,通过中成药与方剂、证候、病因病机、现代研究、结局指标等要素形成关联,结果总计1506个节点,5374条关系。结论:(1)本研究完成了中医痛经临床证据知识图谱的构建,有效整合了痛经病古今证据,实现了中医痛经临床证据的古今融合,可视化展示其古今联系与区别。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痛经知识的查询效率与知识利用度,发现潜在知识规律。(2)在痛经病的中药、方剂运用特点,痛经病因病机与脉象、脉部、经脉、脏腑的关系方面,本研究发现了古代医家对痛经的不同认知以及对痛经脉象、脏腑经络、选方用药的独特见解,有别于现今的部分认知;(3)在痛经疾病名称、古籍、朝代的分布特点方面,展现了中医痛经知识理论的古今发展和传承;(4)在中成药与古籍条文、方剂、证候、病因病机、现代研究、结局指标的联系方面,反映现代研究对痛经的发展和运用。(5)本研究的相关临床证据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实践、发挥好中医药在治疗痛经病方面的优势作用。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代码小屋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5385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