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智能诊治系统的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卵巢上皮癌,卵巢癌,集中化治疗,预后,规范治疗,Struts,Spring,Hibernate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探讨规范化的初始治疗对卵巢上皮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0年11月30日期间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收治的256例卵巢上皮癌患者的病例资料,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比较卵巢上皮癌初始规范化治疗与非规范化治疗生存时间的差异,其差异性经Log-rank test进行检验,用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256例卵巢上皮癌患者中,只有92例患者完成了规范的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绝大多数卵巢上皮癌患者的初次治疗不规范。规范化治疗组与非规范化治疗组的卵巢上皮癌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38个月和18个月,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23);规范治疗组与非规范治疗组的总OS分别为50.09个月和30.98个月,其差异也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本院与其它医院初始治疗患者的中位PFS分别为35个月和18个月,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本院与其它医院初始治疗患者的总OS分别为51.31个月和30.82个月,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将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残留灶大小、淋巴结转移,初治规范化治疗、初治非范化治疗、本院初治和非本院初治与初治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关系进行了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残余病灶的大小(>1cm或<1cm)、淋巴结转移、初次治疗是否规范、初次治疗是否在专科医院是影响卵巢上皮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卵巢上皮癌的初次治疗是否规范以及初次治疗的医院级别是影响卵巢上皮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将卵巢上皮癌患者集中至肿瘤专科医院进行集中规范化治疗可提高患者的OS和PFS。 目的:探讨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规范卵巢上皮癌的初始治疗,从而改善卵巢上皮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方法:在JavaWeb架构下建立一个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技术的关于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诊治模型,用Struts架构作为表示层、Spring架构作为业务层、Hibernate架构作为持久层,形成一个统一的架构进行Web开发。Eclipse3.5为系统开发环境,Mysq15.5为后台数据库,Tomcat6.0为Web应用服务器,IE、Firefox等浏览器作为运行环境。结果:将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三者完美整合之后形成一个统一的架构进行Web开发。开发出基于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技术的关于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诊治系统,该系统具有患者个人信息、搜索查询、文献录入、计算器、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诊治流程、术后化疗、随访监测、后台管理等功能。结论:规范卵巢上皮癌的初始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基于对Struts、Spring、Hibernate框架技术整合开发规范卵巢上皮癌初始治疗的计算机智能诊治模型,实现指导规范卵巢上皮癌的初始治疗的功能。实现了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规范卵巢上皮癌的初始治疗,合理引导基层医院的妇科医生更简单易懂的去了解卵巢上皮癌的诊治规范和目前国内外对于卵巢上皮癌诊治新进展;指导层级医院的妇科医生如何制定一个相对人性化的、规范的、科学系统的卵巢上皮癌诊治方案。
80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恶性黑色素瘤,临床特点,预后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来源于皮肤和其他器官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发病特点具有种族差异性。本文旨在探讨本地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发病趋势、病理类型、发病部位等临床特点,并对相关预后因素进行分析,为探索我国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特点提供依据,并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诊治水平。 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由组织病理学确诊。其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年龄>65岁39例,年龄≤65岁41例,中位年龄60岁(19-90岁);Ⅰ+Ⅱ+Ⅲ期65例,Ⅳ期65例。本文回顾性分析8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对所有患者随访总生存期,并对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17.0软件包,以P<0.05为显著性标准。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绘制生存曲线,预后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风险模型。 结果:1、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逐年增加。2、8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病理类型中,肢端雀斑型39例(48.8%),粘膜型20例(25.0%),结节型13例(16.2%),浅表扩散型8例(10.0%)。8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发病部位中,掌跖/甲下(肢端)39例(48.8%),粘膜20例(25.0%),上肢/下肢9例(11.3%),躯干部7例(8.8%),头颈部5例(6.3%)。其中,6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患者中原发病灶部位无溃疡者21例(35.0%),有溃疡者39例(65.0%)。3、8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0.3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3.1%、47.8%、28.8%。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皮肤病灶表面有无溃疡均与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P<0.05)。COX回归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皮肤病灶表面有无溃疡及临床分期均为恶性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1、本地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7年来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2、本地区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性略多于女性,总体高发年龄为50~59岁,男性高发年龄为50~79岁,女性高发年龄50~59岁。初诊时Ⅰ+Ⅱ+Ⅲ期患者多于Ⅳ期。 3、本地区恶性黑色素瘤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肢端雀斑型,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肢端(掌跖/甲下),其中,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病灶部位有溃疡者居多。 4、恶性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不良,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皮肤病灶表面有无溃疡均与预后相关。其中,临床分期、皮肤病灶表面有无溃疡是恶性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152例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黑色素瘤,临床病理,预后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全球致命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由于发病比较隐匿,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皮肤和其他器官。绝大多数病人诊断MM时疾病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所以关于MM的相关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程度都相对其他癌症的治疗显示较差。因此本文收集关于青海地区MM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数据,且严密随访研究对象的生存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本地区MM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同时丰富我省MM的研究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本地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省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以及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本次研究入排标准的MM患者共152例,收集入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是否为农民、民族、是否吸烟、基因突变情况、病变部位情况、发病部位有无溃疡、原发部位、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KPS评分、血清LDH水平、Breslow厚度、病理类型及治疗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使用SPSS2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用log-rank检验比较总体生存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52例MM研究对象总体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总体中位OS为34个月,1年的生存率为95%,3年的生存率为35%,5年的生存率为20%。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期:Ⅰ 期 37 例(24.3%),Ⅱ期 57 例(37.5%),Ⅲ期 33 例(21.7%),Ⅳ期 25 例(16.4%),血清 LDH 水平升高(>300U/L)83 例(54.6%),KPS评分(<70分)46例(30.3%),原发部位中以肢端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80 例(52.6%),原发部位伴溃疡者 45 例(29.6%),确诊时淋巴结发生转移者58例(38.2%),原发肿瘤厚度≤1mm 16例(10.5%),1-4mm 54 例(35.5%),>4mm 82 例(53.9%)。病理类型中肢端雀斑型(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ALM)68 例(44.7%),粘膜型(Mucosal Melanoma,MCM)35 例(23.0%),结节型(Nodular Melanoma,NM)26 例(17.1%),浅表扩散型(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SSM)23 例(15.1%)。接受手术+综合治疗94例(61.8%),单纯手术治疗35例(23.0%),不可手术切除综合治疗11例(7.2%),未行任何治疗者12例(8.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KPS评分、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病理类型、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Breslow厚度、原发部位、病变部位情况、治疗情况是影响MM总生存情况的预后因素,COX回归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分期、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原发部位起源于粘膜是恶性黑色素瘤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7年来本地区MM患者发病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152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7岁,高发年龄段为40-69岁,男性的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女性高发年龄段为50-69岁。初诊时Ⅱ期患者最多。3、本地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LM,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肢端。4、MM预后不良,KPS评分、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病理类型、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Breslow厚度、分期、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原发部位起源于粘膜原发部位、病变部位情况、治疗情况是影响MM总体生存情况的预后因素,其中分期、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原发部位起源于粘膜是恶性黑色素瘤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预后因素。
基于谱归一化生成对抗网络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增强方法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数据增强,基因表达谱,生成对抗网络,疾病诊断,预后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运用机器学习算法从基因表达谱中挖掘有效信息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信息研究的各个领域。但基因表达谱获取成本较高,难以满足以数据为驱动的机器学习算法需要。为了缓解样本较少问题带来的影响,谱归一化生成对抗网络(Spectral Normalization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SN-GAN)可以生成高质量的模拟数据来增加样本数量。然而,由于基因表达谱维度高、样本少的特点,导致SN-GAN生成样本的真实性、多样性较低以及在生成具有复杂标签的生存数据时,样本与标签相关性不足。因此,本文对SN-GAN进行改进,实现对基因表达谱的有效增强,主要工作如下:(1)针对生成的基因表达谱分类数据真实性和多样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生成边界和标签重采样SN-GAN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增强方法(CSN-GANLK)。首先,为了确保生成的数据分布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样本,CSN-GAN-LK采用可学习输出层激活函数,帮助模型自适应地确定生成边界,从而提升生成数据的真实性。其次,为了提升生成数据的多样性,利用核密度估计对标签重采样,选择连续的生成样本标签,进而拓展生成数据的特征空间。多个公开的基因表达谱疾病诊断数据集上的结果表明,与其它相关方法生成的样本相比,CSN-GAN-LK方法拥有更高的生成样本真实性和多样性,提升基于基因表达谱的疾病诊断任务准确率。(2)针对生成的基因表达谱生存数据特征与标签相关性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任务动态均衡SN-GAN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增强方法。首先,使用CSN-GAN-LK与Cox-nnet组成多任务学习模型(CSN-GAN-CPP),有效结合风险评估与样本生成任务,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添加缺失的标签信息来提高生成数据的质量。其次,在训练过程中引入分阶学习机制,并提出一种计算生成器损失的动态均衡方法,有效地解决了CSN-GAN-CPP训练波动大,难以收敛的问题。多个公开膀胱癌预后数据集上的风险评估和标记基因筛选等实验表明,CSN-GAN-CPP在生成高质量的基因表达谱生存数据的同时,有效预测患者的风险概率,提升预后相关任务数据增强效果。(3)设计并实现基于谱归一化生成对抗网络的肿瘤诊疗原型系统。系统使用Vue设计交互界面,利用Java实现业务逻辑、Python实现模型的训练及推理。系统包含用户登录模块、数据管理模块、数据增强模块、诊断分析模块和辅助治疗模块,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患者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析,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与心血管钙化及预后的相关研究
这是一篇关于血液透析,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心血管钙化,预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s,BAP)是一种新的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BMD)生物学标志物,本研究主要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中血清BAP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以及BAP与心血管钙化和预后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尿毒症高磷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钙化的机制。方法:(1)入选2012年7月1日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透析中心的MHD患者,年龄18-80周岁,透析龄在3个月以上。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透析前血生化指标,药物治疗情况;收集患者透析前血清和35例健康志愿者血清,采用Micro Vue BAP免疫测定法(Quidel,San Diego,CA)检测血清BAP水平,分析透析患者血清BAP的水平及其影响因素;(2)心脏超声和腹部侧位片评估患者心血管钙化情况,分析血清BAP水平与心脏瓣膜钙化和腹主动脉钙化的相关性。随访至2016年7月1日,记录患者失访、肾移植以及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BAP与心血管死亡和全因死亡的相关性;(3)体外培养大鼠原代VSMCs,利用细胞技术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检测不同浓度磷刺激条件下VSMCs增殖情况。高磷培养基(3mmol/L)刺激细胞3天或6天,茜素红染色评估VSMCs钙化情况,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s,ALP)试剂盒和钙含量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内ALP活性和钙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钙化相关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和Klotho表达的变化。结果:(1)共入选219例MHD患者,中位年龄为58.00(48.0067.00)岁,中位透析龄41.00(21.0076.00)月,10.96%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MHD患者中位BAP水平为19.67(14.83-26.98)U/L,女性透析患者BAP水平与女性健康志愿者无显著差异,但男性透析患者明显低于男性健康志愿者。MHD患者中,男性透析患者BAP水平显著低于女性患者。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总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甲状旁激腺素、BAP/ALP、透析龄、单室尿素清除率(single-pool Kt/V,sp Kt/V)、总铁结合力与BAP正相关,血碳酸氢根水平、透析后平均收缩压与BAP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服用女性、服用β-受体阻滞剂、高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是血清BAP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2)179例完成心超检查的MHD中,20(11.17%)例患者有二尖瓣钙化,55(30.73%)例患者有主动脉瓣钙化;191例MHD患者完成腰椎侧位平片检查,123(64.40%)例患者有腹主动脉钙化。合并二尖瓣钙化组患者BAP水平更高,合并腹主动脉钙化组患者BAP/ALP水平更低。随访4年,共计60例(26.67%)患者死亡,其中心血管事件死亡28例。Kaplan-Meier分析发现BAP/ALP最低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最高。COX回归分析发现BAP/ALP最低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分别是最高组患者的2.52和2.89倍。但经多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透析龄、合并糖尿病)校正后,BAP/ALP比值不是全因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3)培养基磷浓度升高抑制VSMCs增殖;高磷刺激VSMCs6天后,钙化结节明显形成,细胞内钙含量显著增加,成骨相关蛋白BMP-2、Runx2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表达增加,而Kotho的m 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表达下降。结论:(1)女性、服用β-受体阻滞剂、高甲状旁腺激素水平的透析患者血清BAP水平更高。(2)BAP与MHD患者心血管钙化相关,BAP/ALP比值较单纯BAP更能预测患者全因和心血管死亡风险。(3)高磷导致VSMCs钙化形成和表型转换可能是通过下调Klotho的表达而刺激BMP-2、Runx2表达的过程。
152例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因素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黑色素瘤,临床病理,预后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全球致命的恶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由于发病比较隐匿,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皮肤和其他器官。绝大多数病人诊断MM时疾病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所以关于MM的相关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程度都相对其他癌症的治疗显示较差。因此本文收集关于青海地区MM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数据,且严密随访研究对象的生存情况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本地区MM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同时丰富我省MM的研究数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本地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青海省省医院,青海省红十字医院以及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符合本次研究入排标准的MM患者共152例,收集入组病人的性别、年龄、是否为农民、民族、是否吸烟、基因突变情况、病变部位情况、发病部位有无溃疡、原发部位、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KPS评分、血清LDH水平、Breslow厚度、病理类型及治疗情况等临床病理资料;使用SPSS26.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图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用log-rank检验比较总体生存率,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52例MM研究对象总体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总体中位OS为34个月,1年的生存率为95%,3年的生存率为35%,5年的生存率为20%。根据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分期:Ⅰ 期 37 例(24.3%),Ⅱ期 57 例(37.5%),Ⅲ期 33 例(21.7%),Ⅳ期 25 例(16.4%),血清 LDH 水平升高(>300U/L)83 例(54.6%),KPS评分(<70分)46例(30.3%),原发部位中以肢端黑色素瘤(Cutaneous Malignant Melanoma,CMM)80 例(52.6%),原发部位伴溃疡者 45 例(29.6%),确诊时淋巴结发生转移者58例(38.2%),原发肿瘤厚度≤1mm 16例(10.5%),1-4mm 54 例(35.5%),>4mm 82 例(53.9%)。病理类型中肢端雀斑型(Acral Lentiginous Melanoma,ALM)68 例(44.7%),粘膜型(Mucosal Melanoma,MCM)35 例(23.0%),结节型(Nodular Melanoma,NM)26 例(17.1%),浅表扩散型(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SSM)23 例(15.1%)。接受手术+综合治疗94例(61.8%),单纯手术治疗35例(23.0%),不可手术切除综合治疗11例(7.2%),未行任何治疗者12例(8.5%)。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KPS评分、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病理类型、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Breslow厚度、原发部位、病变部位情况、治疗情况是影响MM总生存情况的预后因素,COX回归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分期、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原发部位起源于粘膜是恶性黑色素瘤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7年来本地区MM患者发病整体上呈上升趋势。2、152例MM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57岁,高发年龄段为40-69岁,男性的高发年龄段为60-69岁,女性高发年龄段为50-69岁。初诊时Ⅱ期患者最多。3、本地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LM,最常见的原发部位为肢端。4、MM预后不良,KPS评分、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病理类型、分期、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Breslow厚度、分期、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原发部位起源于粘膜原发部位、病变部位情况、治疗情况是影响MM总体生存情况的预后因素,其中分期、LDH水平、发病部位有无溃疡、原发部位起源于粘膜是恶性黑色素瘤总体生存情况的独立预后因素。
74例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肝脏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特点,诊断,治疗,预后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201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4名病灶局限于肝脏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及60名转移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并对其进行随访。以此提高对病灶局限于肝脏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及转移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间的临床特征、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影响的认识。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于我院确诊并治疗的74名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一般特点: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辅助检查、检验(生化指标、肿瘤标志物)、临床表现2.肿瘤相关特点:肿瘤大小、原发灶位置、是否有淋巴结转移、病理分级、免疫组化3.治疗情况:是否治疗、治疗手段(包括单纯手术切除、肝动脉栓塞治疗、药物化疗、手术切除加术前或术后化疗、手术切除加肝动脉栓塞治疗)4.预后情况:将临床资料整理分析,使用spss25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影响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预后的因素。结果:在病灶局限于肝脏的NET组中,男女比例未见明显差异。而在MHNET组中男性显著多于女性。无论是病灶局限于肝脏的NET组还是MHNET组,肿瘤的发病高发年龄为60-69岁。在MHNET组中原发灶来自于胰腺的最多,患者多无明显特异性临床表现,出现类癌综合征的患者为少数,多数为无症状或仅与原发灶相关部位疼痛等症状。患者血清学多无明显特异性指标,肿瘤标志物AFP、CEA、CA199几乎没有参考价值,NSE可以作为诊断的参考之一。免疫组化中的突触素、嗜铬素及CD56可作为诊断HNET的重要参考标准,其中Syn、Cg A对HNET的诊断较CD56敏感。在预后影响上,手术治疗、病理分级、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对HNET患者作用较为明显,手术对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效果。结论:1.无论是病灶局限于肝脏的NET组还是MHNET组肿瘤高发年龄均为60-69岁,早期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确诊需要通过病理穿刺或术后病理诊断,病灶局限于肝脏的NET还需排除其他原发灶的可能,MHNET组原发灶来源最常见于胰腺。2.NET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NEC组,无淋巴结转移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有淋巴结转移组。3.手术治疗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可以联合术前术后化疗等手段。但单纯手术治疗与手术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治疗预后生存影响不具有差异性。
基于SEER数据库构建Ⅲ期胃癌术后患者预后预测模型
这是一篇关于Ⅲ期胃癌,SEER数据库,列线图,预后,总生存期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目的:本研究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纳入Ⅲ期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探究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旨在建立一个更加个体化的预后预测模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SEER数据库中2010至2017年诊断为Ⅲ期胃癌术后患者的病例数据,将其随机分为训练队列和内部验证队列。另外,回顾性收集河北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确诊为Ⅲ期胃癌术后患者资料,根据纳排标准构建外部验证队列。使用机器学习和Cox风险比例模型构建1年、3年、5年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绘制生存曲线。然后对预测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分别用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校准图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来评价所构建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一致性和临床实用性。最后,用时间AUC曲线、最小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比较列线图预测模型和传统AJCC第八版TNM分期系统的预测能力。结果:1.队列间基线比较及列线图模型构建本研究SEER数据库最终4030名患者纳入分析(训练队列:2821名;验证队列:1209名),河北省人民医院最终纳入231名患者。训练队列和内部验证队列基线特征比较均无差异(P>0.05),训练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在年龄、原发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放疗和化疗上存在差异(P<0.05)。机器学习方法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年龄、原发部位、病理分级、T分期、N分期、是否放疗及化疗是Ⅲ期胃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中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2.列线图预测模型的验证将内部和外部验证队列中的变量分别纳入列线图预测模型用于模型评估。训练队列、内部验证队列和外部验证队列的1年、3年、5年AUC分别为0.753、0.706、0.708;0.712、0.692、0.681;0.728、0.693、0.646,表明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的斜率均与理想斜率相接近;DCA显示了良好的净收益。3.列线图预测模型与AJCC第八版TNM分期系统的比较列线图预测模型和AJCC分期系统的AIC值分别为30391.00、30749.97,BIC值分别为30481.50、30783.91,列线图的AIC和BIC值较低说明有着更好的拟合优度。1年、3年、5年NRI值分别为0.278、0.058、0.038,IDI值分别为0.091、0.062、0.045,说明列线图预测性能明显改善。列线图和AJCC分期系统的1年、3年、5年AUC分别为0.753、0.706、0.708和0.632、0.643、0.659,列线图模型时间AUC曲线变化趋势不劣于AJCC分期系统,说明所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良好的区分度。结论:1.年龄、原发部位、病理分级、T分期、N分期、是否放疗及化疗是Ⅲ期胃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2.内外部验证结果证实了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在临床实践应用中具有一定参考意义。3.相较AJCC第八版TNM分期系统,列线图预测模型有着更好的拟合优度和区分度,或许可作为TNM分期的补充。
ZBTB12与黑素瘤的相关性分析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
这是一篇关于黑素瘤,ZBTB12,预后的论文, 主要内容为背景和目的黑素瘤(melanoma)作为常见皮肤肿瘤,其危害性大,死亡率约占所有皮肤肿瘤患者72%。黑素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作为危害公众健康最严重的的皮肤病,对社会造成了巨大、不可估量的经济影响。黑素瘤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尤其是日光暴晒。黑素瘤的发病机制是多因素导致的,虽然目前前人已经提出一系列的理论,但是具体的明确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却早期手术完全切除的局限性黑素瘤,尽管使用了靶向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药物等,黑素瘤的治疗现况并不明朗。Zinc finger and BTB domain containing(ZBTB)是一个包含49种蛋白的超家族,大多数的ZBTB蛋白主要作为一种转录因子而发挥作用,主要表现为激活细胞调节和影响癌症的发展。ZBTB家族中多个蛋白成员在乳腺癌、白血病、肠癌等肿瘤影响了疾病的发展。有临床队列研究发现,在ER阳性的乳腺癌中ZBTB12中的chr6_31975605与ER阳性乳腺癌具有统计学显著相关性,可能与ER阳性的乳腺癌良好预后有关。而ZBTB12与黑素瘤的相关研究及对生存预后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研究主要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初步分析ZBTB12与黑素瘤的相关性及对其生存预后的影响,初步探索ZBTB12在黑素瘤中生存预后的影响价值。研究方法1.目的基因与黑素瘤相关性分析1.1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式分析平台(GEPIA)及肿瘤免疫数据库(TIMER)验证目的基因在黑素瘤与其他肿瘤转录表达。1.2通过TCGA数据库下载470黑素瘤患者临床数据样本,使用R软件“maft ools”软件包,对目的基因及常见突变基因的突变率可视化,并用斯皮尔曼分析法分析ZBTB12和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的可能联系。1.3通过Linked Omics数据库建立关于目的基因的共表达网络。1.4通过Linked Omics数据库建立关于目的基因的富集分析。1.5通过上述的临床数据信息,用R软件“p RRophetic”包结合症药物敏感性基因组学(GDSC)数据库,建立目的基因与常见治疗药物的敏感性分析。1.6通过MSig DB数据库(www.gsea-msigdb.org/gsea/login.jsp)下载缺氧基因集,使用R软件“ggstatsplot”软件包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验证ZBTB12与缺氧基因的联系。2.目的基因与黑素瘤预后分析2.1通过GEIPA数据库中的生存分析功能使目的基因对黑素瘤及其他肿瘤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可视化。2.2通过R软件“forestplot”软件包对目的基因分别构建单因素回归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并根据此建立列线图。2.3通过R软件“Consensus Cluster Plus”软件包建立缺氧基因联合目的基因于黑素瘤中的一致性聚类分析模型。2.4通过R软件“glmnet”软件包,创建缺氧基因联合目的基因在黑素瘤中相关的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预后模型,并预测生存预后。研究结果1.目的基因与黑素瘤相关性分析1.1从数据库中发现对比正常组织,ZBTB12在黑素瘤中基因转录与表达较正常组织明显升高,同时ZBTB12在大多数肿瘤中信使核糖核酸(m RNA)水平表达上调。1.2 ZBTB12在黑素瘤中体细胞突变率为0.64%,明显弱于显著突变基因如BRAF等。ZBTB12的表达与TMB评分(R=0.05,P>0.05)和MSI评分(R=0.05,P>0.05),无统计学意义。1.3 ZBTB12的共表达网络分析中发现10,283个基因与ZBTB12呈显正相关关系,而9,446个基因(绿点)与ZBTB12呈显负相关关系。与ZBTB12最相关的前6位基因,包括EHMT2(P=1.127e-14)、RXRB(P=4.537e-11)、ZNF496(P=9.611e-11)、C6orf134(P=4.826e-10)、IFT140(P=5.146e-10)和XPO5(P=1.006e-09)。1.4 GO分析表明ZBTB12影响黑素瘤的生物过程包括生物调节”、“代谢过程”、“对刺激的反应”、“多细胞生物过程”和“定位”等。在细胞成分中,主要与“细胞膜”、“细胞核”、“膜封闭的管腔”、“含蛋白质的复合物”和“胞质溶胶”等相关。在分子功能中,主要与“蛋白质结合”、“离子结合”、“核酸结合”、“水解酶活性”和“转移酶活性”等相关。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显示在ZBTB12主要在在核糖体、碱基切除修复、剪接体和Notch信号通路等方面相关。1.5药物敏感性分析中发现AG-014699(P=0.010,r=-0.12)、顺铂(P=6.76e-08,r=-0.25)、博来霉素(P=0.001,r=-0.16)、帕唑帕尼(P=1.71e-08,r=-0.26)、长春瑞滨(P=8.3e-14,r=-0.34)、AS601245(P=2.38e-16,r=-0.37)与ZBTB12表达呈负相关关系。而硼替佐米(P=0.005,r=0.13)与ZBTB12表达呈正相关关系。但来他替尼(CEP-701)未见统计学意义。1.6 ZBTB12与缺氧基因相关性分析中发现,ZBTB12与PSMB4(P<0.01),P SMB5(P<0.01),PSMC1(P<0.05),PSMC6(P<0.01),PSMD3(P<0.01),PS MD4(P<0.01),PSMD5(P<0.05),PSME3(P<0.05),PSME4(P<0.05),AJU BA(P<0.01),ARNT(P<0.01),CA9(P<0.01),CREBBP(P<0.01),EGLN1(P<0.01),EP300(P<0.01),EPO(P<0.05),HIFIAN(P<0.01),HIF3A(P<0.01),PSMF1(P<0.01),RPS27A(P<0.01),UBA52(P<0.01),VEGFA(P<0.01),PSMF1(P<0.01),VHL(P<0.01)以及WTIP(P<0.01)等呈正相关。PSM A5(P<0.05),PSMA8(P<0.05),PSMB1(P<0.05),PSMB10(P<0.01),PSM B3(P<0.01),PSMB6(P<0.05),PSMB8(P<0.01),PSMB9(P<0.01),PSMC2(P<0.05),PSMD9(P<0.05),PSME1(P<0.01),PSME2(P<0.01),EPASI(P<0.01)和UBC(P<0.01)等表达与ZBTB12呈负相关关系。2.目的基因与黑素瘤预后分析2.1 ZBTB12过表达与黑素瘤患者(P=0.0028,HR=1.5)和肝细胞肝癌(P=0.002,HR=1.7)患者总体生存预后差相关。2.2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ZBTB12(P<0.05,HR=1.1717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ZBTB12(P<0.01,HR=1.31299),校准曲线图示1年和5年的预测数值和实际总体生存率概率基本一致。2.3基于缺氧相关基因与ZBTB12的黑素瘤分子亚群的一致性共识聚类结果提示,分为聚类1组及聚类2组。聚类1组的整体生存率OS显着低于聚类2组(HR=1.638,P=0.0352,95%CI:1.035-2.594),具有统计学意义。2.4 Lasso回归模型示高风险组中的黑素瘤患者的预后比低风险组更差(P=3.63e-13),且时间依赖性ROC曲线的AUC以量化模型预后性能的准确性,其结果证明了有意义的预后预测价值(1年AUC=0.724,3年AUC=0.692,5年AUC=0.73)。研究结论本课题研究表明ZBTB12表达和可能的缺氧基因相关ZBTB12与黑素瘤的预后相关。生存预测模型可以准确预测黑素瘤患者的整体生存率,这可能有助于预测黑素瘤预后的个体化差异;我们发现AS601245可能有效治疗高表达ZBTB12的黑素瘤患者。ZBTB12可能是黑素瘤的潜在预后生物标志物。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毕业设计货栈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lunwen/46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