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ython实现的疲劳驾驶检测

基于Python实现的疲劳驾驶检测 摘 要 相比于完全把神经网络当成黑盒来做训练,本文尝试了一种混合的思路:先通过人脸特征点检测获得特征点,再通过特征点预估人脸位置

本文包含相关资料包-----> 点击直达获取<-------

基于Python实现的疲劳驾驶检测

摘 要

相比于完全把神经网络当成黑盒来做训练,本文尝试了一种混合的思路:先通过人脸特征点检测获得特征点,再通过特征点预估人脸位置、角度、眼睛开合度等参数,再通过一个LSTM网络进行参数的训练,并对视频做分类。

一、相关工作

2018年CES Asia展会上,科大讯飞展示了他们的驾驶员疲劳检测系统。他们的系统能通过计算机视觉的方法,从摄像头中获取人脸朝向、位置、瞳孔朝向、眼睛开合度、眨眼频率、瞳孔收缩率等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实时地计算出驾驶员的注意力集中程度。我在现场体验了他们的系统,非常灵敏准确。

二、总体思路

受到科大讯飞DEMO的影响,我做本期末报告时,也希望使用这种基于特征检测、参数计算的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不是完全黑盒的(相比于纯CNN网络来训练图片),在可解释性上可能会好一些,此外,这种方法还能够检测并记录别的体征数据,这些体征数据也有许多挖掘价值。

我做的实验分为以下三步:

  • 通过图片特征点检测的方法获得人脸特征点(如眼、鼻、嘴、轮廓) 这一步可以使用著名的dlib (King, 2018)来解决,有效果较好的已训练的模型:shape_predictor_68_face_landmarks.dat。使用它,可以得到68个人脸关键点。

  • 预处理,通过68个关键点判断人脸的朝向、位置、眼睛开合度信息 判断人脸朝向和位置的主要难度在于估计人脸的三维信息,若有三维信息,就可以用OpenCV的函数solvePnP,来计算出一个物体的朝向和位置。但是,因为单目摄像机的深度信息是缺失的,不能真正得到3d数据,所以在解人脸朝向时,需要配合一些人体测量学的统计数据(鼻根到人脸各个器官之间的距离)才行。眼睛开合度的计算比较简单,因为已经有特征点数据,所以计算眼皮之间的高度,除以眼角之间的宽度即可。为了增加特征点数量,减少遗漏掉的信息量,68个特征点也首尾相减(转换为位移),一并算入特征当中。 对第二步得到的6个人脸纬度信息、2个眼睛开合度信息,和68个特征点位移信息(每个特征点换为x、y位移两个feature),一幅图144个feature,放进LSTM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并预测。

  • 对图片进行人脸特征点位置检测 人脸特征点检测用到了dlib,dlib有两个关键函数:dlib.get_frontal_face_detector()和dlib.shape_predictor(predictor_path)。前者是内置的人脸检测算法,使用HOG pyramid,检测人脸区域的界限(bounds)。后者是用来检测一个区域内的特征点,并输出这些特征点的坐标,它需要一个预先训练好的模型(通过文件路径的方法传入),才能正常工作。

使用预训练好的模型shape_predictor_68_face_landmarks.dat,可以得到68个特征点位置的坐标,连起来后,可以有如图所示的效果(红色是HOG pyramid检测的结果,蓝色是shape_predictor的结果,仅把同一个器官的特征点连线)。

三、对特征点进行预处理,得到人脸6维信息、眼睛开合度

疲劳驾驶打盹时,人脸会朝下垂,有时会轻微晃动,眼睛会微眯。这和人清醒时目光向前或略微向上,头部稳定转动很不一样。这是我们对疲劳驾驶直观的理解。这些信息放入LSTM网络里训练,让机器自动辨别这些信息,有可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从图片中采集这些信息很重要。

先讨论人脸6维信息的获得。如前文所述,单目摄像机不含有深度信息,单目的图像信息是无法估算人脸朝向的(因为相当于3维坐标投影到2维平面上,无法还原)。要把2维信息近似还原成3维信息,需要一些额外的信息(或先验知识),如人体测量学中的人脸五官平均距离 (Wikipedia, 2018)。

这里参考了一篇论文 (Lemaignan S. G., 2016),和他的代码实现 (Lemaignan, 2018)。代码结合OpenCV和Wikipedia给出的人脸五官距离平均值,来对人脸进行建模。我基于作者的代码进行了改造,使其可以批量预处理数据集中的视频截图,并以数组的方式输出人脸6维信息数据。具体的改造和代码运行方法请看我提交的源码。

使用本算法批量处理数据集中的所有图片。处理完成之后,便额外得到了6维特征,效果如下:

接下来,计算眼睛开合度信息。68特征点数据分布如图所示 (Rosebrock, 2017):

右眼开合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得到(左眼同理):

头部6维信息、加眼睛开合度两维信息,共8维信息。如果有可能,还应该采集瞳孔朝向、瞳孔收缩率等信息,但我并没有能成功。如前文所述,一副图片只抽8个特征,信息丢失可能比较多,因此,我把68个坐标点进行一下处理,也作为特征加进去。考虑到坐标本身意义并不大,坐标位移意义反而大一些,我把这些坐标点首尾相减,换算成了位移。一个位移有x、y两个分量,所以这又是136个特征。这样,预处理就完成了。把一张图抽取为144个和脸有关的feature,可以屏蔽掉许多图片细节,如光照、肤色、头的位置(和身高有关)、背景里窗帘的飘动……(尽管可能丢掉有用的信息)。更加重要的是,一张图片变为144个数字,大大简化了输入数据,每一帧输入数据变简单,就让处理帧和帧之间关系(时序信息)变得可能(计算量不至于过大)。

五、训练LSTM网络模型并进行分类

我大学期间并没怎么接触过机器学习,所以这一步更多是依样画瓢,理解不深入。我进行了一些调查后,发现了LSTM网络,可以用来处理时序信息。我尝试了Tensorflow,但感觉还是比较难上手,后来切换到了Keras,用了Keras封装的更加高层、易懂的API。

Keras的LSTM层输入要求是三维的数据:(样本编号,时间帧编号(timestep),特征向量),预处理完的数据正好是这样三维的,大多数的shape为:(?, 64, 144)。

我基本就是参考Keras文档中的示例代码,搭建了一个LSTM网络 (Keras, 2018)。在LSTM层后,添加了一层Dense层,模型就搭建完成了。

训练时,我跑了500个epoch,最终结果为:测试集上78.12%的正确率。而且因为把图片都抽成特征了,所以训练的速度非常快。效果还是比较可喜的。

六、不足之处和提升空间的讨论

LSTM的使用可能不足

我对机器学习方面的知识所知甚少。特征提取完之后,我在模型搭建和训练这一步做得很有可能不好。如果有机器学习方面才华横溢的人能指点一下,结果很可能能有所提升。也可以试着把LSTM换成别的,如SVM、简单RNN等(疲劳驾驶检测其实可能不需要Long-term memory)。

单目摄像机获得信息少,人脸信息估计较差

因为人脸信息估计用到了统计学数据,但这个数据不是很精确,所以最终得到的角度估计效果并不是很好(一些帧存在跳跃现象)。换成双目摄像机,或者RGB-D摄像机,相信特征点提取的效果会好很多。如果疲劳驾驶检测要被广泛投入生产应用,那么升级硬件设备是可行的。

基于人脸检测的图像处理健壮性略差

用HOG pyramid方法,一些帧中检测不出人脸(可能因为光照、帽子等原因),虽然这些帧不多,但是它们对整体效果可能有比较大的影响。这些帧,我目前的处理方法是跳过(可能导致时序上不连续)。也可以尝试使用插值的方法来弥补缺失的帧。

特征抽取仍然不足

科大讯飞做的系统,可以抽取图片中眼球方向、瞳孔收缩率作为特征。然而本文并没能够抽取出这些特征,因此可能遗漏掉关键的信息。

七、总结

本文尝试了一种基于特征和参数估计的方法,最后一步分类时,仍然用到了深度学习的方法。受限于个人技术能力,许多可能可以进一步提升准确率的工作还没有做,本文分析了这些可能的改进策略。总体而言,实验结果还是不错的,准确率较高,模型训练快速。这足以说明,先提取特征点再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

参考文献

  • 基于深度学习的驾驶员表情识别(湖南大学·吴凌昀)
  • 汽车安全监控系统研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张博)
  • 基于神经网络的车辆颜色识别算法(华南理工大学·李霁)
  • 基于边缘计算的驾驶行为评估与行车安全管理系统研发(广东工业大学·周泽宇)
  • 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与分心驾驶检测方法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王贵路)
  • 车辆特征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王强)
  • 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与分心驾驶检测方法研究(重庆理工大学·王贵路)
  • 基于MPSoC的疲劳驾驶检测软硬件协同设计(大连海事大学·刘为壮)
  • 地图导航路线查询与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华中科技大学·寇华杰)
  • 基于机器学习的疲劳驾驶监测识别系统设计与开发(东华大学·刘强)
  • 基于边缘计算的驾驶行为评估与行车安全管理系统研发(广东工业大学·周泽宇)
  • 面向自动驾驶的交通场景目标检测算法研究(沈阳理工大学·尚禹呈)
  • 面向自动驾驶场景车路协同的超视距感知验证平台设计与开发(北京邮电大学·刘莹)
  • 基于深度学习的疲劳驾驶检测算法研究与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徐壮壮)
  • 基于面部多特征融合的疲劳驾驶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华中师范大学·韩一民)

本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图表及超链接等)均来源于该信息及资料的相关主题。发布者:代码海岸 ,原文地址:https://m.bishedaima.com/yuanma/3557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